2006冷冻年中国家用空调市场白皮书行业成熟期特征日益明显行业的成熟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在此阶段,企业规模空前,产品普及程度高,行业生产能力饱和,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对主流市场日渐形成垄断,新企业的进入越来越困难,各品牌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厂商之间的竞争手段逐渐由价格手段向各种非价格手段转变,如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服务等。基于行业成熟期的上述特征,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家用空调行业基本已告别行业成长期,正逐步进入行业成熟期。1.企业规模空前,行业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从2004年开始,各主流空调企业试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以取得规模效益,进而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美的、格力、海尔等龙头企业的产能均已超过1000万台,中国空调行业总体产能已突破1.2亿台。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已基本相等,若继续无限制地扩充产能,单位生产成本将开始升高,行业陷入规模不经济阶段;全球市场对中国家用空调的整体需求量在5200万台左右,市场已经是供大于求。2.空调产品快速普及,一、二级市场已趋于饱和。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95年底至2004年底的9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的空调拥有量已从8.09台上升到69.81台,而在上海、广东、重庆、北京、福建、浙江等省市城镇居民的百户空调拥有量更是在110台以上。可见,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省市的城镇,空调产品的普及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市场新增需求已基本饱和,更多的将是产品更新需求。而在三、四级市场上,受制于收入水平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整体需求规模尚未出现爆发式增长。3.行业整合加速,市场垄断逐步形成。曾几何时,行业的高利润率和市场的高增长吸引着大大小小的企业进入到家用空调行业里来,2000年高峰期,中国内地共存着近400家空调生产企业。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利润逐步走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03年中国空调市场品牌个数下降到140个,2006年主要活跃品牌仅剩25个左右,大多数三线及以下品牌被清洗出局,市场资源不断向优势品牌集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市场品牌集中度逐年上升,寡头垄断的市场形态已初显端倪。赛诺评估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销量的占有率上,主力品牌与其它品牌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前三位品牌合计市场份额由2003冷冻年度的34.6%上升至2006冷冻年的55.8%,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稳固;而前十位品牌的合计份额在此三年间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达到85.1%。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空调行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加之近年来行业环境的恶化,更是加速了行业整合的步伐。4.市场竞争升级,价格大战已难觅踪迹。自2005年年底以来,铜价不断向高位发起冲击,其它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攀高,给空调生产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而长期恶性竞争所造成的行业低赢利水平使得企业无法继续承受价格大战,“涨价”成为空调厂家的共同呼声,往年充斥市场的价格大战在2006冷冻年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主流厂家在技术、性能、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比拼。此外,越来越多的空调生产企业正加入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来,这种更加理性的竞争必然进一步推动中国空调行业的成熟和发展。市场篇:内销需求低迷出口增速放缓谨慎生产消化库存,销售规模横盘调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上年库存压力以及内销市场低迷预期的影响,各空调整机生产商在本冷冻年度的排产变得十分谨慎。赛诺评估数据显示,2006冷冻年度,中国家用空调产量为5180万台,同比下降5.8%,与产能的不断扩张形成鲜明对比。企业推出新机型的时候,往往是一边投放市场一边大力宣传,并且不做过多的库存,看到市场反应良好才开始适当量产,和以前新品先投放市场并做大量储备然后再宣传的做法截然不同,生产紧跟市场销售走,显得更加理性,大部分企业在本冷冻年度的产销率都在100%以上,行业整体产销率达到101.6%。在理性生产的同时,本年度部分厂家开始主动对库存进行控制,从过去被迫形成库存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把控库存,出台了"淡季优惠打款"政策,以"特别优惠的价格"或是"年终返利承诺",鼓励经销商在淡季进货,把库存转移分散到渠道的各个层次中。到年末,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