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其意义结合历史与现实,谈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当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实事求是更是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对于当代中国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也称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萌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不成熟,但已经开始用马列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际,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杰出的代表。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批判陈独秀、李立三、王明“左”“右”倾机会主义,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明确起来,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反对主观主义的指导,认为这种指导“其必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同时提出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另一条则是由本本出发,按既定办法办事的保守的思想路线。这就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6年到1937年,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等一系列著作,进一步批判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特别是在《矛盾论》和《实践论》第1页共6页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特别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列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度时期内,由于我党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致使在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名存实亡。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人民又获得了希望,人民希望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希望停止“阶级斗争”,希望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等等。然而要这样做,必然触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对待毛泽东晚年错误问题上,当时中央领导人的表现令人失望,1971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明确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第2页共6页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在给中央的一封信就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5月,邓小平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行,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