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小康村”建设情况调研的汇报市委农工办2006年2月22日近期,市委、市政府组织百名农口机关干部,组成七个调研组,就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小康村建设等六个专题展开了调研。带着如何巩固现有“小康先行村”创建成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今年的创建工作,对照达标要求差距和难点在哪里等问题,我们组织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从去年开始,我市坚持把“全面小康村”建设作为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目标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2005-2006年为培植典型阶段,力争创建40个全面小康村;2007-2008年为跨越发展阶段,力争创建一八0个“全面小康村”;2009年为全面达标阶段,力争全市90%以上的村建成“全面小康村”。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2005年,我们组织了12个村开展创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创建村的积极努力下,有11个村顺利通过了市组织的考核验收,有6个村被扬州市委、市政府授与“全面小康先行村”称号,超额完成了扬州市下达给我市5个村指标任务。今年,根据三业产值、村组集体创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又确定了30个村作为创建村,积极稳妥地开展创建全面小康村工作,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取得的成效。调查中,各调查组分别走访了去年创建村,观摩了创建成效,召开村干部和群众座谈会,了解他们对创建的反映,普遍感到,通过一年的创建,农村经济、农村环境、农民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表现为:1、村级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村加大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力度,把富民为先,推进全民创业致富,提高老百姓富裕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下大力解决产业板块不够大、经济总量不够高、特色不够明显的问题。横沟村在巩固现有集体创收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去年,有5个企业落户该村,总投资1010万元;三荡村在壮大9个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能人,又有3个项目开工,投资总额1600万元,全村三业产值达到2.8亿元;樊套村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壮大村级经济,投资750万元,建成仙城中学业学生公寓,年收益80多万元,全村年集体创收可达一三0万元以上,为该村的环境整治、28条河道清障、改水改厕、79个垃圾池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各村都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引导竞相兴业,帮助充分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形成“家家有事干,户户无闲人”的局面。到2005年底,12个小康先行村,平均村集体纯收入达81.2万,比上年67.5万元,净增一三.7万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67元,比上年增长一五%。2、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在创建过程中,各地坚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12个全面小康先行村多渠道筹资1600多万元,重点推进以改水改厕、道路建设、河道清淤清杂、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也普遍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截止到目前,新建村组硬质化道路60多公里,镇村、村组主要干道全部实现了硬质化,村组硬质化道路普及率达93.1%;新增自来水用户1781户,受益人口6000多人,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95.7%;新建卫生厕所3839个,普及率达90.4%;新建垃圾池(箱)767个,垃圾埋填场(中转站)12个,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疏浚河道40.5万方,河道清洁合格率94%。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12个全面小康先行村广泛开展依法治村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做到了村里干部村民选、村里大事村民议、村里财产村民管,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各项事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目前,12个全面小康先行村都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村务公开栏,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西贾、纪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