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3.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重点:理解伽利略是如何由怀疑到实验探索再到实验证明的。难点: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探寻人物内心,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课时:1课时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乒乓球,还有一个比乒乓球更重的排球,如果两个球同时从同一个高度落下来,哪一个球会先着地?生1:排球生2:同时师: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这个问题做出过论断,(课件出示)齐读,17世纪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他们把这句话当做不容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可是有一天,有一个人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提出了质疑,这个人是伽利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一起来了解他是怎么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的,现在请同学们花5、6分钟将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遍,开始!(板书课题,巡视并查问读书的进度)(出示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之间的什么事?)师:同学们读书非常响亮!现在请结合课文内容填空,想好了再说。你来说。生:课文讲了意大利科学家()在年轻时代对()的一句话产生了(),并通过(),得出()的结论。师:基本上概括对了。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的吗?好,来听听你的高见!你能够从文章中找句子来填空,不错!文章讲了就是这件事情(出示答案)预备读!2.师:声音挺响亮!文章中哪些句子能证明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找一找。生:第二段。师:你为什么找这句话?生:因为人们信奉他,他的话是不容置疑的。师:“信奉”是什么意思呢?生:相信。生:信任。师:信奉就是信仰并且敬奉。由此说明他是个大哲学家,还有别的句子吗?生:第五段中,人们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3.师:你补充得很完整!恩,亚里士多德是个地位很高的大哲学家,而伽利略质疑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那么伽利略是谁呢?现在从文章中你也找一找。(板书亚里士多德:大哲学家)师:你说。生:数学教授。师:伽利略是什么样的数学教授?生: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师:嗯,他真的是年轻有为,还有呢?生: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师: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哪个位置啊?生:第一段。三、研读课文,走近伽利略1.师:那么伽利略的伟大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没找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板书伽利略:伟大的科学家)师;你说。生:第6段公开实验后的内容。师:这个句子为什么能够体现伽利略的伟大呢?生:伽利略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师:你讲得非常清晰,不错!还有吗?生:第一段后半部分。师:这个句子为什么能够体现伽利略的伟大呢?生:善于思考问题。(板书:善于思考)师:伽利略从小就爱思考问题,那么伽利略是怎么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问题的?生:(读)第三段伽利略质疑的话。师:你读得非常流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段伽利略的话。生:(读)2.师:声音很响亮!谁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达一下伽利略的意思吗?预设(一)生:两个铁球拴在一起,1磅重的会拖住10磅重的,下落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慢。如果看成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下落速度就会比10磅的快。于是一个事实有了两种不同的结论。师:他的话你们理解了吗?生:理解了。预设(二)师:我看有的同学还不理解,那我现在画一幅图解释一下。(画图:这是一个10磅重的铁球,这是一个1磅重的,这是一个10磅重的,这是一个1磅重的,把前面的两个铁球栓起来。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师:第1组球快还是第2组快?按伽利略的思维思考,用自己的话来证明哪个快。你说。生:第1组球快。师:第1组球快,为什么?生:两个加一起有11磅。生:错。师:谁有不同意见?生:第2组球快。师:第2组球快?生:错。师:为什么?生:因为第2组有11磅。师:因为第2组有11磅重,所以它就重。第1组是不是11磅?生:是师: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