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周凌晞,研究员,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VIP免费

周凌晞,研究员,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1页
1/3
周凌晞,研究员,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2页
2/3
周凌晞,研究员,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3页
3/3
第1页共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页周凌晞,1965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办公电话:010-58995279E-mail:zhoulx@cams.cma.gov.cn工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4公派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合作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现任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首席研究员,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术会议、年度报告、培训、综合性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等),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学术秘书。1985-1994期间,先后在无锡化工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94年底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1996年以来,曾公派赴加拿大气象局(MSC)、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韩国气象厅(KMA)、芬兰气象局(FMI)、瑞士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Empa)、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MPI-BGC)、澳大利亚气象局(BoM)等地合作研究。2002年起,任WMO“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全球巡回比对测量”国际仲裁人(Referee)。2004年起,参加一体化全球碳观测计划(IGCO)执行组工作。2005年起,聘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评价专家,担任中国GAW本底台站协调联络人、“青海瓦里关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学术带头人、“北京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学术带头人兼科技副站长,以及中美、中加、中澳大气科技双边合作计划“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领域”中方负责人。2005年以来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我国典型本底地区主要温室气体及源汇示踪物观测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我国典型本底站温室气体观测研究”;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合作项目“SystemforObservationofhalogenatedGreenhousegasesinEuropeandAsia”中方负责人;2008-2010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美合作本底大气中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长期观测研究”中方负责人;2005-2008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共同负责人;2007-2011科技部973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之专题“含碳温室气体网络化观测及其与黑碳气溶胶的关系”;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GAW本底站含碳温室气体的强化协同观测及典型个例研究”;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关键温室气体组分本底特征和变化机制研究”;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重点项目“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卤代温室气体观测研究”;2007年度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第2页共3页第1页共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页“我国不同区域陆地-大气中温室气体源汇特点、变化以及生态措施对减缓温室效应的定量评估”;2005-2009中国气象局研究型业务项目“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温室气体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标校系统”和“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观测系统”;2007年度中国气象局多轨道业务项目“大气成分监测评估系统”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碳循环、全球变化。2001年以来,数十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代表中国气象局出席每2年1次由WMO和IAEA共同召集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专家会议,主笔提交中国国家报告(WMO正式出版);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近20篇(美国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和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瑞典TellusB、英国AtmosphericEnvironment等)。2001年以来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1]Zhou,L.,J.W.C.White,T.J.Conway,H.Mukai,K.MacClune,X.Zhang,Y.Wen,andJ.Li(2006),Long-termrecordofatmosphericCO2andstableisotopicratiosatWaliguanObservatory:Seasonallyaveraged1991–2002source/sinksignals,andacomparisonof1998–2002recordtothe11selectedsitesintheNorthernHemisphere.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20(2),GB2001,doi:10.1029/2004...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周凌晞,研究员,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