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及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等史实,理解清政府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努力,培养以正确的民族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识读《清朝疆域图(1820年)》《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增强历史代入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从中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大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一一列举出来呢?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给大家介绍这首“朝代更替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让我们走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教师讲述:1644年吴三桂将清军引入山海关后,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最终李自成起义失败。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2.阅读教材“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一目,了解清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示:如在军事上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政治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推崇儒家学说。3.清朝统治者是如何推崇儒家学说的呢?看下面一段材料,并思考,清朝推崇儒家学说的原因是什么?满族统治者进入北京后,立即“遭官祭先师孔子”;接着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45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戴逸《简明清史》教师总结:只有对人口众多、社会进步的汉族文化、思想的充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汉族地主阶级、下层民众的广泛认同。过渡:荷兰在17世纪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目标导学二: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1.教师简要介绍台湾被荷兰侵占的历史概况2.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一目,叙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2)思考郑成功是民族英雄的原因并归纳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师生共同总结:民族英雄指的是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英勇无比的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台湾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3.图文展示郑成功(巨型花岗岩)于1985年8月27日郑成功诞辰361周年落成,屹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高15.7米,宽9.2米,重1400多吨,由625块白花岗雕凿嵌接而成。郑成功像气势雄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历史人物雕塑。可抗12级强台风,8级以上地震。过渡:等到清朝统治稳定后,清政府不可能允许台湾和大陆处于分裂状态,决定对台湾用兵。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开展收复澎湖、台湾的作战。1683年5月,康熙帝命施琅进兵,6月14日晨,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统水师2万多人、战船300多艘进攻澎湖。施琅22日发起总攻,并取得澎湖之战的胜利,歼灭郑军的主力,迫使郑氏集团投降。4.阅读教材,指出清政府是如何管辖台湾的。清朝设置台湾府有什么意义?提示:(1)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