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看录像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询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教学难点三、本课的难点:一是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二是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四、教学过程导入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片,思考:这组图片获得哪些信息?反映了中国和哪个国家友好交往的史实?生:中国与美国的友好交往。师:中美关系从建国初期的敌对状态到双方从缓和走向正常化,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事业有了那些发展的新局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中美关系。(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第一段内容和老师提供的材料,用一个词来概括建国之初中美关系的状态——敌对。师:为什么从70年代开始,中美关系有所改变,出现了好的势头呢?结合尼克松的一段话来分析。补充资料:1969年2月1日,尼克松上台10天就立即指示基辛格“寻求与中国人和解的一切可能性。”师:(展示尼克松的两段讲话材料)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美国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而这个转机却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就是用“小球来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展示1971年4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图片——《美国乒乓球队员在长城的合影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展示“乒乓外交”的系列图片资料,可以感受到两国人民之间渴望友谊和和平,1971年4月14日,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更是开启了中美关系尘封已久的大门,双方都伸出了象征和平友好的橄榄枝。师:(强调)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对外关系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缓和的两个方面,即先是基辛格秘密访华,后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双方签订《联合公报》。乒乓外交之后,美国方面加快了步伐,仅仅3个月之后,也就是1971年7月,中南海来了一位神秘的美国客人,他是谁呢?他此行目的又是什么呢?(展示周恩来会见基辛格照片资料)基辛格此行可谓忐忑而来,高兴而归。他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同中方达成了一份即将宣布尼克松访华的《公告》。这次基辛格之行更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了解,改善了两国的关系,为双方最高层的互访做好了铺垫工作。又紧接着,1972年2月的一天,一架飞机徐徐降落在北京机场,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又一位神秘的美国客人,他又是谁呢?(展示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的照片资料)2月的北京,尽管还是春寒料峭,可是此时中美双方的领导人心里却是暖融融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踏上了中国的领土。这是建国后第一个美国总统来到中国,当时的新闻报道把这次尼克松访华称之为“破冰之旅”。(补充展示“杜勒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不允许美方人员和中国代表团握手”的文字材料,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同样是关于握手这个礼节性的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呢?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得到相关结论。中美关系从敌对开始转向友好交往。师:尼克松访华取得了什么成果呢?生: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师:从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进一步深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展示《中美建交》新闻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华社的一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