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送东阳马生序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本文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主要通过默读、朗读等方法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知作者勤奋好学的读书精神及对同乡马生的殷切期望。●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1.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填空题。(1)宋濂,明初文学家。他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散文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2)这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一种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词。它是古代一种文体,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价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2.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既加冠(guān)烨然(yè)皲裂(jūn)廪稍(lǐn)(shāo)寓nì(逆)旅yùn(缊)袍bì(敝)衣yuán(援)疑质理遇其chìduō(叱)(咄)朱yīnɡ(缨)宝饰3.下面句子哪些地方应停顿?请用“/”标出。(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5.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走.送之ቊ古义:(跑)今义:(行走)(2)持汤.沃灌ቊ古义:(热水)今义:(菜汤)(3)主人日再.食ቊ古义:(再次)今义:(再一次)(4)右备容臭.ቊ古义:(气味)今义:(臭味)(5)多以书假.余ቊ古义:(借)今义:(不真实)(6)有司业,博士..为之师ቊ古义:(官名,围子监老师)今义:(学位名)6.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的多义词。(1)之൞走送之(代词,指书)益慕圣贤之道(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取独,不译)(2)以൞无从致书以观(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以衾拥覆(用)(3)至ቊ礼愈至(周到)至舍(到)(4)若ቊ烨然若神人(好像)不若人也(比得上)7.在课文中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示例:总结全文的句子是: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问题一:有感情地诵读文章。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处,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结构。问题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示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马生的殷切期望。2.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示例:(1)有得书之难,用借书与抄书的方法克服;(2)有从师之难,用耐心等待、诚心受教方法来克服;(3)有涉远求学之难,用顽强的意志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来克服;(4)有生活之难,用读书快乐、精神的充实来克服。(此处可与第三点结合在一起)3.作者认为读书人“业有不精”的原因是什么?示例:“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拓展:读了宋濂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后,你联想到了哪些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由此,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示例: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朝孙康家贫,映雪读书。产生的感悟: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问题三: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因为“中有足乐者”,作者追求精神享受,心中只有读书这件乐事,所以不在意客观条件,也就不会在吃穿上与别人比较了。*问题四: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温馨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理解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见。讨论中看法不一致,通过讨论甚至辩论,更有利于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如能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那么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