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难中的抗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目的上的共同之处。过程与方法:进口课文标题,从劫难与抗争两条线索展开分析、归纳,得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读图,展示圆明园残景,认识中国边疆领土的变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教学重难点: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难点:第二次鸦片战爆发的原因。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取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就是满足了吗?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师指出:1856——1860年,英国、法国在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一次新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的目的有二:一是摄取比《南京条约》更多的侵略特权。一是通过以打为拉,勾结清朝统治者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一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认为已经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不由得欣喜若狂。一位英国商人说道:“想想吧,4亿人口,只要每人买我们一件衣服,就够全英国的织布厂开足马力生产三年了!”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中国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在中国仍然销量不大,英国政府认为这是清王朝还不够开放的缘故,因此,英国政府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英国的无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清政府不是爱国,而是对西方殖民者仍心存疑忌,怕其威胁自己统治)。英国遂决定寻找事端,重新开战。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并于第二年与法国联合,攻陷广州城。由于这一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我们称它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提问: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⑴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⑵战争性质相同:都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⑶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扩大:⑴从战争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时间延长;侵略区域扩大;订约国和条约增多。⑵从危害和影响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主权更多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为了迫使清政府投降,决定以换约为名(解释换约),沿岸北上,攻打天津,威胁北京,但他们在天津大沽口炮台遭到了清军的顽强抵抗,被迫狼狈撤出。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大规模出兵,相继攻占大沽、天津,清军将领是望风披靡,一路溃逃。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在北京,他们制造了一起令人发指,让中国人民永远刻骨痛心的罪行——火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圆明园上空弥漫着团团的黑色浓烟,扬起的灰烬一直飘到了把公里外的北京城内,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阅读图片)(讨论有没有修复圆明园的必要)英法侵略者在犯下滔天罪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控制了北京之后,1860年10月,英法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赔款、割地、增加通商口岸,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一步加深了。而以《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再一次以清政府的战败求和而告终。就在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另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沙皇俄国也开始趁火打劫,它采取先武力强占,再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2.第二目俄国趁火打劫阅读表格和地图面对列强的侵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一让再让,而这种腐败无能、甘愿受辱更进一步导致列强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但是富有斗争精神的中国人民是不会看着自己的祖国一步一步沉沦下去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