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学习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三种统计图的功能及其特点;2.让学生能针对实际问题和收集到的数据的特点,选择科学的统计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3.结合各种统计图,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会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和计算.【学习重点】能根据图表获取信息.【学习难点】从各种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作出判断.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互研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读懂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链接:1.在条形统计图中各部分的数据总和等于总频数;2.所有的频率总和等于1;3.所有扇形的圆心角的总和等于360°.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回顾:1.常用的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3.扇形圆心角的大小等于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乘以360°.自学互研生成能力阅读教材P139~P142,完成下面的内容:归纳:(1)常用的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组成部分的数量在总数量中所占份额的大小;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数量特征;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数量随时间所发生的相应变化.范例:2006~2014年淮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如下表: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人均收入163423022709294831853345351037014012(1)通过上表数据信息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什么变化?(2)上表中201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3)该表反映出我们一个什么社会问题?(4)你能否把这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中的连线是为了显示什么?解:(1)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2)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185元.(3)该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在提高.(4)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图略,折线统计图中的连线是为了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仿例:1982~2002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年份0~14岁人口比例65岁人口比例老少比198233.64.914.6199027.75.620.120007.030.4200122.57.131.6200222.47.332.6(1)上表被圈起来的“22.9”表示什么含义?(2)请观察上表,你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0~14岁人口比例有什么变化特点?(3)你能从上表中获取什么信息?该表反映出一个什么社会问题?解:(1)被圈起来的“22.9”表示2000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2.9%.(2)随着时间的推移0~14岁人口比例逐渐减小.(3)65岁人口比例在逐渐增加,我国人口将步入老龄化.方法:折线图是用一个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依次连结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方法:扇形统计图表示各组成部分的数量在总数量中所占百分比,条形统计图反映出数据的数量.已知四种家电销售量的比和空调销售量,可以求出四种家电的销售总量,进而求出洗衣机的销售量.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范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梦,也是一个中小学生的梦,各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无疑是“中国梦”教育这一宏大乐章里的响亮音符,学校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对全校学生用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现从中抽取若干个学生进行调查,绘制出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共抽取了多少个学生进行调查?(2)将图1中的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3)求出图2中B等级所占圆心角的度数.图1图2解:(1)10÷20%=50(人),所以抽取了50个学生进行调查.(2)B等级的人数=50-15-10-5=20(人).补充折线统计图如图.(3)图2中B等级所占圆心角的度数为:360°×=144°.仿例:近日从省家电下乡联席办获悉,自2009年2月20日我省家电下乡全面启动以来,最受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