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或者)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2)一词多义【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现在写作“饲”)【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词类活用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耗尽,竭尽)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3.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至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4.主题解说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5.重点突破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6.结构图解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马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说(愤怒)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7.拓展延伸关于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解释加点的词。(1)策之不以其道(2)不以千里称也(3)虽有名马(4)安求其能千里也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安求其能千里也()(4)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标两处)(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一处)5.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6.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右图应聘者挑着一捆“文凭”、一捆“证书”去应聘。此漫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8.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感受。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对建立面向基层一线的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浙江省为例:2013年以来省、市两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3.6万人,其中现任或曾任县乡党政正职的1194人。各地重视制度建设,山西、黑龙江、陕西、青海等16个省区市制定了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在报考条件上,各地注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