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师寄语:有志者,事竟成。学习任务1.能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明确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2.知道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学会药品的取用,对物质加热,收集气体,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任务导学知识点一、化学改变了世界天然材料:石头、木材、棉花等1、材料人工材料:玻璃、塑料、钢材、陶瓷、橡胶等2、神奇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伴随的现象本质区别判断依据二者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举例【针对性训练一】1.材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品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A.羊毛衫B.塑料盆C.不锈钢餐具D.玻璃杯2.下列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3.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B.百炼成钢C.海市蜃楼D.木已成舟4.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D.镁带消失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形状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知识点二: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如水分子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如铁原子离子:如钠离子和氯离子2。H2O表示的意义:宏观:(1)水;(2)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微观:(3)一个水分子;(4)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5)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针对性训练二】1、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被称为()A、分子B、原子C、元素D离子2、用元素、分子、原子填空:从微观上说,水是由大量的水聚集而成的。每个水是由两个氢和一个氧构成的,它们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讲,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知识点三: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针对性训练三】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2.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A.向老师请教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3.(2013泉州)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猜想假设B.查阅资料C.进行试验D.交流讨论4.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交流评价D作出结论知识点四: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常见化名称学仪器用途使用注意事项块状:镊子固体药品粉末状:药匙实验药品取用大量:倾倒法液体药品少量:滴管基本操作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物质的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仪器的连接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玻璃仪器的洗涤1.药品的使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不能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mL,固体只需。(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要放在。2.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块状:用夹取,放入平放的,再将容器慢慢直立(横放竖),使块状物轻轻滑落至底部,可防止打破容器底。②粉末: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与容器口紧挨。②较少量:用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3.物质的加热⑴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加热。②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