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典型材料近年来,我市采取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联结农户4066户;建设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辐射联结农户2.9万户,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收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9.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532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9.5%。具体作法是:一、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培训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我市一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印发资料、悬挂张贴横幅标语。全市共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读本1.8万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50问》等通俗读本0.3万册,做到村镇干部人手一本;悬挂宣传横幅530条,张贴《合作社法》和宣传标语7150张,营造学习宣传《合作社法》的氛围。二是借助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双语宣传光盘,分发至镇、村,并在村镇广播站播放,出动宣传车在全市23个乡镇集墟巡回宣传。三是开展咨询活动。结合“三下乡”和发放宣传资料,采取现场咨询解答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此外,还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知识竞赛活动,荣获三等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深入民心,家喻户晓。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普法培训工作。按照我市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工作方案安排,抓好市、区、镇、村各层次的骨干培训工作。全市共举办培训班27期,培训4818人次,先后组织了市人大农工委、市政府办、市直有关单位及各区镇分管领导共200多人参加省组织开展的宣讲活动,通过层层培训,使各级业务骨干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了合作社法的基本知识,熟悉创办合作社的程序和运作规程,为引导创办合作社提供组织队伍和法律保障。二、从扶持农业项目入手,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项目,壮大产业基础。2007年,我市农业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补贴的形式拉动第1页共3页投入。全市共安排合作社农业项目扶持资金345万元,带动合作社社员投入资金3122万元,建成一批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田头冷藏库和特色农业基地,壮大了各合作社的产业基础。去年市政府安排扶持资金支持红旗镇芬兰生猪养殖小区建议,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使养猪规模从2000头猛升至6000头,并配套沼气建设,为社员提供沼气,沼液、沼渣用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达到节能减排增收的目的。二是鼓励企业、能人牵头,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目前全市登记注册成立的128个合作社中,全部都由相关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头,以企业、能人的自身优势,整合社员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推进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海口利农水果专业合作社在海南兆涛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整合了115个社员种植的荔枝5180亩,按照出口标准组织生产,产品由兆涛公司统一品牌收购销售,实现了出口增值的目标。去年该合作社注册备案出口荔枝1890亩,出口总量200多万斤,产品销往欧盟、加拿大和东南亚各国,每个社员平均收入6万多元,比前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三、采取补贴奖励政策,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针对产业化体系建设中的加工薄弱环节,我市积极从资金、科技、人力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精心打造文昌鸡、生猪、果菜三大产业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扶持文昌鸡育肥加工龙头,推进文昌鸡产业发展。2007年我市采取“政府扶持、农民参与、企业帮带”的模式,在支持大吉公司建设1000万只冰鲜文昌鸡加工厂后,带动一批文昌鸡育肥场和养殖小区示范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从鸡苗繁育到饲养、育肥、加工和出口的文昌鸡产业化经营。去年全省文昌鸡等禽类出栏1076.56万只,实现文昌鸡供港活鸡、冰鲜鸡38万只。二是突破加工、检测、散养三个瓶颈,推进肉猪产业化建设。通过扶持罗牛山公司海口肉联厂建设和供港注册标准完善,从技术标准上解决屠宰和冰鲜肉加工的关键性问题。并投资370万元配套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一期)工程。采取政府、企业和农户各出一点的方法,兴建8个农村新型生态养殖小区第2页共3页建设,改变农村传统的散养方式,扩大饲养规模,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