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导学案学习目标1、深情朗诵,感受爱国之情;2、合作鉴赏,体会用词之妙。学习重点深情朗诵,感受爱国之情;学习难点合作鉴赏,体会用词之妙。学法指导诵读课文过程中体会作者感情诗歌的意境及主旨。知识准备搜集作者生平经历、作品,熟读诗歌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预习指导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2、搜集作者相关情况。任务导学一、情景导入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人里面,有两位最让我感动,一位是“诗圣”杜甫,一位是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板书题目及作者)。二、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三、写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四、自由朗读本诗。1、读准字音:终古:久远簇cù:簇拥束:拘束2、学生试读,点评。集体朗诵。五、合作探究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讨论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讨论明确: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达标检测1.理解重点字词终古:;簇:束:。2.谭嗣同:诗人,字号。清末、、。作业布置默写《潼关》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