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农民增收意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纲要》和省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一、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一)粮食生产。1、发展现状。2004年以来,我区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丰收,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2万亩—47.9万亩,总产依次分别为10.1万吨、9.69万吨、10.2万吨、10.3万吨和9.68万吨,其中:2007年小麦面积24.2万亩,总产4.68万吨,平均亩产193公斤,玉米面积16.42万亩,总产4.88万吨,平均亩产300公斤,2008年小麦面积24.2万亩,总产5.4万吨,玉米16.5万亩,总产3.96万吨,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区粮食布局区域化日趋明显,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近50%,居全市第一。2、主要问题。粮食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面积较多,耕地质量不高,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创新不够,现有技术规范化和熟化度不高;高产典型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经费保障不力,科技成果转化难,关键技术到位率低。(二)特色果业发展。1、发展现状。截止2007年底,全区以苹果、核桃、花椒为主的鲜干果面积发展到72.4万亩,其中:水果16.4万亩,干杂果55.97万亩,产量分别为9.688万吨和0.5万吨,鲜干果品收入达1.5亿元。2008年,特色果业面积发展到80.57万亩,其中:干杂果60.27万亩、水果20.3万亩,水果产量11万吨,鲜干果产第1页共13页值4亿元,果农人均来自果业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特色果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存在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产业稳定发展;栽植干杂果经济林的地块立地条件都比较差,栽植干杂果的地块大多数为荒坡,耕地也多为无人愿种的弃耕地,是制约效益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果农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缺少懂科技、会经营的科技管理人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投入不足,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日常管理措施跟不上,抚育、防虫、嫁接等关键技术不到位,重造轻管现象严重,影响果业现代化建设。1、发展现状。2007年底,全区肉牛、奶牛、肉羊、猪和鸡分别存栏7.52万头、1.3万头、6.99只、3.46万头和41.5万只,肉类、奶类、禽蛋类产量分别为5782吨,17166吨和2401吨,畜牧业产值1.258亿元。2008年,全区肉牛、奶牛、肉羊分别达到7.7万头、1.3万头和7.2万只;生猪达到3.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4271头,300头以上规划养殖户达30个,鸡存栏43.2万只。肉类、奶类、禽蛋类产量分别为6082吨、17958吨和2499吨,畜牧业产值5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希望之光”。2、主要问题。一是畜牧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二是畜牧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等基础设施薄弱,重大动物疫病存在隐患,时有发生,仍然威胁着畜牧业安全健康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四是畜牧业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需要。(四)中药材发展。1、发展现状。区素有“药材之乡,天然药库”的美誉,已查明有野生动植物药材800余种,年野生中药材收购量达500多吨,野生药材资源非常丰富。人工栽培药材已达百年之久,2008年底,全第2页共13页区累计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3.1万亩,种植品种主要是黄芩、柴胡、黄姜、天麻、山茱萸、板兰根、杜仲等10多种,生产销售各种中药材3000吨,销售收入60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增收30余元。2、存在问题。一是野生药材资源受损严重,由于人为的无序采挖和滥砍,部分物种濒临灭绝,保护、利用任重道远。二是药材市场波动大,人工种植药材面积时起彼伏,有卖药难的现象,致使其经济效益不高,难免挫伤了药农种植gap中药材的积极性。三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步伐缓慢。gap种植要求严、起点高,现有的技术力量不足,加之药农的技术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五)蔬菜生产。1、发展现状。我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