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二、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三、教学目标: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各位思想家的主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回忆前面的第6课和第7课,想一想,春秋战国具有怎样的历史特点?生: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师: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生:1、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2、老子的思想观点。3、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设计意图: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孔子)展示图片:前551——前479圣人孔子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展示: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材料二、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得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了,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材料三、春秋时期,晋灵公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一次因为熊掌没有炖烂,就把厨师杀掉,把尸体撞到筐子里让宫女拿去扔掉。思考: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尊称孔子为〝圣人〞,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归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思想方面:1.提出“仁”的学说2.主张“爱人”,“为政以德”3.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和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展示:孔子讲学图思考: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出示材料:1.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与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问:该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问:孔子这三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归纳: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对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习态度:老老实实,谦虚好学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思考: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归纳:文化成就: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编《春秋》言论记录在《论语》(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