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主要思想: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篇一: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冯威威中国文化精神1.中国文化的特征。顽强的生命力;求稳务实的农业文化心态;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人文精神;刚建自强;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爱和宽厚;知礼和诚信;慎独和笃行;舍利而取义;爱国和奉公;勤俭和廉正。学术与文化思潮1.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由孔子开创,孟子继承并发展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时期的显学。4.“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其实孝悌是仁的基础,爱人是仁的核心,最终目的是克己复礼。5.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其学说核心为道。6.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按时间顺序和地域分为。春秋后期,战国早中期,战国中期,战国中后期。7.墨家的创始人是鲁国的墨翟8.墨子提出墨家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9.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0.以吕不韦为首的杂家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11.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2.两汉学术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特点是儒学由子学上升为官方独尊的经学,占据统治地位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第1页共16页1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15.孟子名轲,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16.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17.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教育和科技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称为“四学制”3.“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4.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5.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士,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是产生6.改革以后的完备的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几乎向全社会开放;严肃考试、考场纪律,以防作弊;士人入世更快,出路更广7.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专门文体8.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最直接地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体制的运行和发展中国古代典籍1.中国古代典籍要览主要有经书、史书、子书、诗文集以及类书和丛书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选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构成,诗经中最具民歌特点的是国风3.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的“六义”4.《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事迹的汇编5.“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6.诗集有西汉刘向编的《楚辞》,收录广记了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第2页共16页7.我国最早的小说总集是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8.《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宗法制度1.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产生于商朝后期2.中国宗法制度自西周定型后一直延续下去,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祖制。3.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现当代文学概述1.在时间上,我们习惯于把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文学称之为现代文学,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称之为当代文学。2.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这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始3.1917年《新青年》发表新一批新诗,包括胡適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4.1920年出版了胡適的《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5.1921年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出版,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自由奔放的诗歌形式6.影响比较深远的作品:朱自清的《踪迹》、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臧克家的《老马》、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7.湖畔诗社成员潘谟华、冯雪峰、应修人和汪静之,他们的诗集《湖畔》和《春的诗集》以及汪静之的专辑《蕙的风》8.新月派诗人,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中心。闻一多的新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他关于新诗要具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