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镇生态调查木渎镇生态调查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状况调查(1)地理特征因素木渎镇在太湖东侧,苏州西郊之丘陵盆地之中,盆地略呈东西走向。其东北部宽广,西部较窄,镇四周环山,镇西北有驰名中外的灵岩山、穹隆山、天池山、玉峰山、天平山,镇南有清明山、七子山、尧峰山、凤凰山、花园山、和合山。木渎镇区内地势平坦,整个地势(除东南角和合山,西北角灵岩山、天平山外)由西向东呈缓倾斜之势。区内除山上出露基岩外,广泛分布为第四系洪积波积冲积相地层。地貌类型属丘陵冲积平原。全镇地形高一般为2—5米。(2)气象气候因素木渎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历年平均日照数为2189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9%,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096.9毫米,平均无霜日为243天,平均气压时1016.2毫米,全镇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历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3)水文因素全镇地表水有源于太湖的胥江河东西横贯镇境内,由西向东流入XX市横塘镇,镇中还有发源于光福铜坑的香溪河,汇流至胥江河,全镇平原地河道纵横交叉。(4)土壤因素境内土壤,绝大多数是人类长期耕作熟化所形成的农业土壤,自然土壤极少。沿江芦苇、叶草丛生的滩地,属草甸地,形成年代只有四五十年或者更短。全区土壤以水稻土、黄棕土、沼泽土和石灰岩4种类型为主。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1)生态环境现状以及问题a、水环境质量。区域暴雨多集中于每年5~9月份的汛期。本地区位于太湖、长江流域下游,地势低洼,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其特点是上游区地势低洼,客水滞留,易受洪涝侵袭;下游区临江,易受台风暴潮袭击。灾害的主要有梅雨和台风雨。此外,局部片区河网水体污染严第1页共5页重,可供水源受水质影响难以满足用水要求,已呈现水质型缺水。b、空气环境质量。木渎镇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型和石油型并重的复合型污染。木渎镇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69,优于上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级别的天数比例达到90.14%,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木渎镇降水ph范围在3.18~6.92之间,ph年均值4.18,酸雨发生频率为82.89%,酸雨发生频率比上年增加13.78个百分点。c、声环境质量。木渎镇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3.6分贝,低于55分贝,质量等级为良。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评价等级为好。(2)人工环境现状以及问题a、公路环境:干路交叉口不通畅:XX市的大部分拥堵的交叉口都是平路交通和环路出入口交叉,使得道路情况变得复杂,造成交通的混乱。比如木渎镇新华路由于周边属于新华村拆迁范围,多年来道路一直处于破坏状态,虽然有部门做一些短暂的维修,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有重型车辆路过后,或者1、2个月后,路面又变得坑坑洼洼,特别是下雨天,路面道路积水严重。b、农田环境:1.木渎区内耕地总量逐年减少,人地矛盾逐步显现。现有耕地数量较少。现有耕地基本集中在五峰村、善人桥村、天池村、尧峰村这4个村。而尧峰村2007年改为尧峰社区后,城市化发展有了一定程度加速,农田的土地征用较多。2.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土壤质量不高长期传统的耕作经营方式造成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星分散和耕地细碎化分布。农用地利用未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分散化经营模式影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根据土壤等级调查,土壤等别大都在二等-五等,等别不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低产田,影响农田产出效益的提高。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1)社会经济概况第2页共5页木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8年,全镇经济在高平台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8亿元,增长15.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80美元,增长14.25%;第三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31.36%,一、二、三产之比为0.3:51:48.7;实现国地两税销售(开票)收入256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销售(开票)收入154亿元,增长15.8%;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4.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亿元,分别增长21.76%和17.09%;镇级可用财力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元。全镇城镇居民人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