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人格不可辱(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名誉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些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的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珍惜名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法。四、教学过程:教学建议案(修订)个人设计我们的姓和名誉[一]导入新课:教材P31“生活在线”讨论:有人认为喊绰号表明彼此关系亲近。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见教材P31)问题提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绰号可能有多种多样,同学之间喊绰号有时确实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关键是给同学起什么样的绰号,在什么场合喊绰号。送人不雅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绰号,部分场合随意以绰号相称,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二]新课讲授:一、说说我们的姓名课前准备:第一节课前教师应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姓名、绰号的资料,对自己姓和名的由来、含义等作一些了解。活动内容:说说自己姓氏的由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及其含义问题提示: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介绍自己姓氏的由来及其名字的含义。(补充内容可见资料包)过渡活动:讨论:有人认为:“姓名不过是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对此,你有何看法?设计意图: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姓名的法律意义和权利作准备。案例分析:“姓名不仅仅是符号?”某校初一(1)班王某上学迟到了,门卫于是他写下初一(2)班刘某的姓名。马某在单位分房时没有拿到满意的住房,为泄私愤遂以“技术科何某”的名义,向上级主管部门写信举报某领导曾收受贿赂,这封举报信给何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请问:王某、马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问题提示:是一种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因为“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盗用何某的姓名实施非法行为,是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具有法律意义,还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关乎人的人格尊严。列举案例:类似的经历,在你身边有没有发生。或列举你收集到的案例。活动建议: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先去收集,但收集的案例一定要有明确的后果。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如果侵犯别人的姓名权或自己的姓名权受到侵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要保护自己的姓名权。教师小结:我国公民享有姓名权,我国公民享有的姓名权受法律保护。“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二、喊姓名还是喊绰号讨论:(1)《水浒》中的英雄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看谁说得多。(2)我们熟悉的明星也有绰号。问题提示:足球明星如:“外星人”罗纳尔多、“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疯子”伊基塔、“战神”巴蒂斯图塔。篮球明星如:“大鲨鱼”奥尼尔、“飞人”乔丹、“魔术师”马吉克·约翰逊。(3)城市、国家也有绰号。如:常州——龙城,雾都——重庆,花城——广州,春城——昆明,石城——南京,江城——吉林等。“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为世人所熟知。“山姆大叔”(UncleSam)的缩写是U.S.,U.S.也是美国的缩写。(4)这些绰号不但无损其形象,反而脍炙人口,留传于世。这是为什么?喊绰号会侮辱他人人格吗?问题提示:绰号古已有之,有些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绰号甚至脍炙人口,流传于世,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物的绰号抓住了人的特征,诙谐、幽默,一语中的,观点鲜明,便于记忆,富有创造性,显示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