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长期以来,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成为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团结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强领导核心。巩固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村人口1272.2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2.1%,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特别突出。**地处祖国西部边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边防巩固的战略屏障,防止和打击“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的任务十分艰巨。**地广人稀,广大农村牧区人口居住分散,基层工作相对薄弱。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的建设,对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具有重大意义。截至*年底,**全区共有党员117.91万名,其中农牧民党员25.23万名;基层党组织66502个,其中,乡镇党委853个,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8886个,乡镇站所和农村学校党支部4039个。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肩负的重任,是带领各族农牧民群众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尽快富裕起来。自治区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历来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始终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出发,谋划、部署和推进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坚持不懈抓基层,扎扎实实打基础,与时俱进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农牧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基层干部,是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农牧区基层党员干部同广大农牧民群众工作、生活在一起,同农牧民群众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党和政府在广大农牧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发挥着新农村建设组织者、实施者、推动者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党组织不断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的“两推一选”方式,把那些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第1页共4页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群众公认的各类人才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注重配强党支部书记,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各级党组织把大规模培训基层干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工程,着力增强他们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十六大以来,自治区两次对全区乡镇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轮训,并分批对所有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年以来,全区共培训乡镇干部37.5万人次、村干部53.6万人次、农民党员206.8万人次。自治区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坚持不懈地抓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用在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助扶持上,用在为边远艰苦地区干部群众的排忧解难上,提高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不断完善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制定自治区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配套组织的职责任务。从制度上规范村“两委”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和有成效的村民自治格局。热情支持基层干部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待遇上保障,大力营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采取提高长期在乡镇等基层工作干部的待遇、选拔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拨专款用于农牧区“三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生活补贴等措施,形成了一线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根据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层一线困难较大的实际,在工资待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在党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