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高音难的成因及对策在声乐的诸多声部中,男高音无疑是最有艺术魅力的,这源于男高音声音中所充满的昂扬向上的激情特质,一声漂亮的高音c,可以激起观众极大的共鸣。有人把男高音称作是声乐艺术的王冠,是丝毫不为过的,这一点从三大男高音巡回演唱会的火爆程度就可见一斑。但是就男高音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难的一项艰辛工作,男高音的生理特点造就了其真声混假声的困难,我们见到众多的朋友把男高音称作难高音,这是无奈的解嘲。中国是盛产男高音的国度,漂亮的好嗓子随处可见,而路子真正对、艺术生命真正长的却少而又少。作为我国的声乐教育者,对男高音的教学进行钻研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从2000年开始深入探讨男高音声部的教学,并积攒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而教学成绩也逐渐凸显,学生曲昆、李源等在全国最高级别的音乐学院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对男高音高音难的成因及对策的看法,也算是对自己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吧。一、男高音高音难的成因:1、过度夸大换声和过渡音的现象。通俗一点的讲,所谓换声和过渡音,是指男高音到了某一个或者几个音的时候,感觉到声音发出的时候嗓子不哪么舒服了,开始出现紧、提、挤的现象,而歌者本人往往会有躲着发声的倾向。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关闭和掩盖的唱法,也就有了换声点和过渡音的说法。其实,创造这两个名词的人是没有错的,关键在于很多初学者大都没有正确和科学的理解,其结果是造成男高音在发声时到了换声点和过渡音的时候,就人为的把声音往后抽了,似乎这样就把声音关闭或者掩盖了。这样做的恶果就是造成声带激起点的后撤(真正的高音是声带前端边缘振动的产物),导致高音困难和质量下降。2、追求声音亮又怕声音亮的现象。这很耐人寻味的叶公好龙似的现象,说明一方面学生都想唱出明亮而有色彩、穿透力强的声音,而另一方面在声音亮的时候又产生惧怕的心理。大家都知道,好的高音都具备结实、明亮、尖锐(穿透力)的特第1页共4页质,换句话说,惧怕亮导致的后果就是把高音拒之门外了。3、中声区用声过于强调气息的所谓丹田支持。这个问题在99%高音难的学生身上存在,由于在本应该最舒服发声的中声区(又称自然声区)过多的运用了所谓丹田支持的感觉,造成中低音重、坠、拿劲、端架子的毛病,直接导致高音困难的产生。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听到重、窝、浊、大的声音时都认为是对的,而听到真正舒服、自然的歌唱,比如关贵敏的演唱反而会认为声音是白的、扁的、没有方法的。不要小看这种审美取向的问题,他会直接决定你歌唱时是否追求重、窝、浊、大的声音。4、错误的追求共鸣。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共鸣做出正确理解,所谓人声的共鸣,是指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基音后,如果基音具备引起人体诸共鸣腔谐振的条件而出现的一种声音现象。可以说,这是在声带良好振动、发出质量较高的基音后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个好的基音,是绝对不会有共鸣出现的。而初学者过于追求共鸣,会造成喉咙紧、发声提、高音难、声音强度差的现象。5、不注重或者忽略嗓音机能的训练。声乐学习中可以牵扯到的机能训练可以分为呼吸肌肉群机能训练、喉部扩张肌肉群机能训练与声带机能训练三大块,其核心是嗓音机能的训练,这部分机能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把高音唱上去。另外,也可以避免有气无力rdquo;的发声弊病。在常见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会忽略嗓音机能的练习,这直接导致学生发声能力低下、高音困难的现象。6、无原则的、不节制的用声。存在这两种倾向的学生往往会存在很多的发声弊病,而不单单是高音难的问题,最可悲的是照这样练下去,越刻苦毛病越深,属于典型的无效练声。二、男高音高音难的对策:1、换个脑筋对待换声与过渡音的问题。初学者最好不要有换声、过渡音的概念,只需要做到发声时喉部充分打开并保持,在此基础上自然、舒服的唱出f2以下的音。事实上f2以下的声区属于男高音的自然声区,也就是说不用费力就可以轻松发声的部分,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所谓的技术。事实上很多初学者第2页共4页到d2、e2喉咙就紧了,这就充分说明发声是有问题的,要么声音重、要么发声提、要么找共鸣。因为按照男高音的生理特点,这些音是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