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控股股东在定向增发中财富转移的实证研究学院:商学院姓名:钟静瑶学号:1501060630指导老师:田文昭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二○一八年三月控股股东在定向增发中财富转移的实证研究摘要自2005年股权分制改革启动以来,定向增发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现在已经超过配股和首次公开发行(IPO),成为上市公司经常选用的再融资方式之一。定向增发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与其能够为参与者带来经济利益有关。定向增发中,由于控股股东具有独特的控制优势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容易通过操纵定向增发价格行为实现自身的财富转移,从而对其他股东权益造成侵害。在关于定向增发的价格问题研究上,定向增发发行价格的确定,备受投资者和参与者的关注。这是因为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直接关系到股东们的切身利益,并影响到定向增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定向增发实施后所产生的市场效应,能表现股东股权与财富的转移变化。如何有效识别股东在财富转移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以此确立股东是否存在财富转移行为,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以2016年间发布定向增发上市公告的沪深A股492家定向增发的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筛选得到了492次定向增发的有效样本。以定向增发公告日为事件日T+0,事件窗口期选取了[T-5,T+5]和[T-3,T+3],通过市场调整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率,进而得出定向增发上市公告事件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并对其做出假设检验。以往研究认为控股股东认购股份行为会导致较低的增发价格。在对2016年的定向增发市场的定向增发价格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发现相较以往年份,2016年存在更多的溢价发行,因为溢价发行与折价发行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动机,因此初步实证表明控股股东认购与定向折价率之间定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再次提取了2016年间发布定向增发上市公告的沪深A股492家定向增发的公司中存在控股股东认购的156家公司,并将其分为折价组和溢价组,来分别研究在折价和溢价的不同情况下,控股股东是否有不同的财富转移的行为。得出如下4个结论:(1)定向增发折价发行的情况下,控股股东认购的股份比例越大,折价水平越高;控股股东财富转移越多,折价水平越高。(2)定向增发价格折价的情况下,越高的控股股东的认购比例和财富转移水平会引起负向的市场反应。(3)定向增发溢价发行的情况下,控股股东认购的比例越大,溢价水平越高(4)定向增发溢价发行的情况下,越高的控股股东的认购比例会引起正向的市场反应。本文的研究为控股股东利用定向增发转移财富提供了直接证据。折价发行情况下,控股股东利用低的发行价格和高的股份购买侵占其他股东的权益,实现财富转移。而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利用其信息优势认为控股股东认为高溢价在未来能带来更高的收益,积极认购股份,此时并不存在财富转移情况。。本文的稳健性检验也较好地支持了前述结论。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投资者决策和政府部门监管提供相关参考,也丰富了定向增发权益融资理论。关键词:定向增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定价市场效应ABSTRACT目录摘要.................................................................................................................................1ABSTRACT......................................................................................................................1目录...............................................................................................................................1第一章引言.....................................................................................................................1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