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xx市位于XX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居沪、杭、苏金三角中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之称。全市总面积727平方公里,辖9镇3街道,户籍总人口66.5万人,外来人口30多万人,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经济比较发达。近几年,该市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一体化发展较快,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xx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管理机制,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共有499476人参加城乡合作医疗,农村居民覆盖率达到97.2%,城镇居民覆盖率达91.28%,人均筹资水平为176元。该市的主要做法是:一是统筹城乡居民参保,实现参保政策一体化。自2002年开始,xx市开始实施由政府补贴支持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起初的覆盖对象是农村居民。2006年,为了解决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该市将没有医疗保障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了合作医疗制度中。从2008年开始,在该市就业或就学并办理《暂住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也允许参加合作医疗。从参保对象看,除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所有城乡居民,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中的企业职工和中小学生,都纳入了制度覆盖范围,实现了合作医疗的城乡统筹。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补贴水平。2002年,合作医疗制度初建之时,各级财政的补助只有每人每年6元,目前提高到每人每年110元,增长了近20倍。与此同时,人均筹资额也由26元提高到了176元。今后几年,xx市、镇(街道)两级财政的补助标准将按照每年不低于20%的比例递增,为城乡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三是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引导医疗服务重点下移。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农民健康需求逐年增长,xx市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根据服务半径和人口的要求,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促使原有乡镇卫生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第1页共4页通过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合理引导、分流病人。该市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门诊费用报销25%,在市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报销5%,住院费用报销首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起付线从500元下降为300元。据统计,2007年在社区就诊的人次达到105.12万人次,占合作医疗报销人次的74.5%,同比翻了一番,“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初步形成。四是加强基金管理,提高基金利用效率。从2004年开始,xx市合作医疗基金由市、镇“两级管理”转变为统一由市财政“一级管理”,加大了基金的统筹力度。同时,采取“一卡通”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对联网医院的每项诊断与用药是否相符、自费药品的比例控制等进行监督,在报销中减少人为因素,确保了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运行。2005年,该市合作医疗基金结余率为0.37%,2006年为0.62%,2007年基本持平,有限的基金都用在了参保者身上。五是推动信息化建设,方便参保群众。2007年,xx市投入450万元开展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合作医疗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管理中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成了覆盖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专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市内所有医疗机构实时报销、实时监控和实时管理。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势,参保人员人手一张“医疗卡”,凭卡可以在不同医院挂号、就诊、办理住院、付费,信息共享,大大方便了参保群众。正是通过以上措施,2007年,xx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的门诊补偿率逐步提高,达到了14.3%,住院补偿率为34.5%,实时报销后群众受益面从2006年的11.4%上升到69.3%,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二、主要问题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xx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水平、稳定的筹资机制、群众参与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城镇居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而改变。一是报销水平低,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待增强。尽管近几年,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筹资水平,xx市合作医疗的住院补偿第2页共4页率已经从2005年的26.03%提高到2007年的34.5%,门诊补偿率也相应地从6.78%提高到14.3%。但是,无论是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城乡居民自负的比例仍然是大头,整体报销比例偏低,由此导致许多群众对合作医疗持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