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旅游规划研究初探农业文化旅游又称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产设施、农耕与民俗文化及农家生活等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游”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是也面临对于成功案例的盲目模仿,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完善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一、卫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二)旅游规划。1.开发背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时期建设的实际需求,古镇、古村落是地区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卫坡村依托XX市建设北邙山休闲产业带,从2014年开始进行开发建设。2.规划定位。卫坡村被规划定位为一个集文化展示与交流、民俗文化展示体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生态观光与环境保护于一体的中原历史文化体验地,其主要作用是展现河洛文化、回味旧时记忆、活化豫西特色吃住玩,丰富洛阳的旅游休闲产业。3.功能分区。从卫坡村的规划图可以看出其重点是让游客体验对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娱乐区块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建设。从景观角度上来看,依托洛阳浓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有书画创作、交流、拍卖为一体的画家书画城与书画基地,与民俗文化表演区组成重要的人文景观区,而与洛阳地区的另一重要旅游资源的牡丹花种植园、综合采摘区,一起组成自然景观,形成南部人文景观向北部自然景观的演进,同时结合西部的生态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区(见图2)。二、旅游资源及现状(一)文化展现。卫坡村通过初步的开发,暂时形成了以古建筑欣赏为核心,兼具红色旅游与休闲农家乐于一体的农业文化旅游中心。其以历史文化保护展现中原文化,以牡丹欣赏展现魏紫文化,以豫西特色展现耕读与民俗文化。第1页共4页(二)旅游设施。卫坡村道路系统也相对完善,主要道路以青石板铺砌,仿古街道上,两旁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古店铺鳞次栉比,向每一个人诉说着百年来的历史,修缮后的16所现存清代民居建筑,沿一条长180m的青石板路南北分布,现存建筑5000多m2,房屋248间,院落16所,窑洞26孔。置身古建筑的庭院之中,庭院侧门彼此相通,互相往来,浑然一体。新旧建筑都有古朴的牌匾、厚重的木门,古色古香,尽显幽静与古朴。全新的游客接待与集散中心也已建成,更加方便了市民的旅游。(三)游客来源与旅游经济收入。卫坡村的游客来源暂时以洛阳的游客为主,旅游形式以亲子游、组团游和家庭游为主。平时每逢周末游客络绎不绝,国庆与春节节均接待游客数10万人,近年来,其游客接待量迅速增加,成为洛阳周边的另一旅游热点,旅游年收入过千万。三、社会生态效益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超越了原始的农家乐形式,开始向复合型转变。卫坡村旨在建设新型社区,以村庄为载体,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以村民为主体,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以产业为支撑,完善设施配套,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2011年以来,卫坡村依托新的政府领导班子,村里事大家办,让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管理的主体,使得凝聚力更强,发展基础更牢。而且卫坡村还注重提升村民的素质水平,建设文明乡风,成就了一个古老村庄的现代文明风貌,从而摆脱了贫困,并利用自身拥有豫西吸取最大的清代古建筑群的巨大优势,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基本实现了村民的集体脱贫。同时,卫坡村依托自己完善的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村庄,加强农业采摘游的集群建设,打破了农村经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环境依赖性,全程落实了循环经济理念。卫坡村所在的邙山为建设洛阳城市的北部自然生态屏障,正在建设超过5333hm2的林业生态圈,同时依靠地方XX县区年产值过亿的农业采摘游,卫坡村也建设了自己的采摘园。同时,作为洛阳牡丹名贵品种“魏紫”的培育地,牡丹观赏园也是卫坡村业态的第2页共4页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这些措施不仅能改善环境,而且也有重要经济价值。四、对于卫坡村的开发建议卫坡村现阶段的开发工作仍然面临针对产业类型单一、文化特色和竞争核心不突出、基础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