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隐患监控与应急预案体系的探讨引言安全与危险是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体,它始终存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工业化生产这个人类极重要的社会活动领域,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生产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安全既是经济发展的必需;又是社会稳定的必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控制重大事故隐患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为了防患于未然,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管理目标实施严格监控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对事故隐患的有效控制,意味着控制往事故的发生或控制住事故伤损的规模。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深入辨识事故隐患,必须切实把握事故隐患的基本属性。实际上,只要通过隐患事例的统计归纳,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事故隐患的第一物质属性来自于危险源。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是同源事件的不同层面上生成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通常强调区域、场所、设备、设施中存在或固有的在一定域值条件下破坏性能量(物质)的多少。它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特点是其客观存在性。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相比,包含了社会工程学(socio-engineering)的概念,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简单定义:事故隐患特指出现明显防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引发频度或存在管理缺陷)的危险源。危险源与隐患监控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各危险源,不可能孤立于社会,更不可能孤立于物质环境。事实上,它们往往处于不同的管理状态或监控状态,即便是同一类的危险源,它们的现实危险度也会截然不同。随着对危险源认识的理性发展,安全工作者在各自不同工作层面上,科学地总结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措施和经验。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人们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分别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有意识的防范性系统技术干预,使危险源通常处在安全域值范围之内。从生产安全控制理论上讲,这种技术干预实质上就是一种监控形式。不同层面的监控,形式、内容都可能不同,但存在一个共同意义,即消除、降低事故发生频度;或减弱一旦事故发生所产生的破坏程度。我们所谓的隐患监控,是一个特定于工业化社会的复杂概念人们经常引用隐患监控的概念,但对它的认识却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涉及到对监控、预警系统建设的认识与策划。有必要进行讨论和定义。笔者的看法:隐患监控是一个宏概念,整体系统至少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的过程安全监控的实时控制、预警系统,是一个以现场及其周边技术、设备系统为明显特征的微观管理层次。另一个层次是一个行政监察及社会性减灾救援管理体系,包括监督、指导执行安全技术标准与安全法规等,是一个具有法规、文件、报表、数据、地理等信息的传递、统计、处理特征的宏观管理层次。在过程安全监控层次的范围内,其监控方式更多的是对生产人员、设备的运行实施直接的实时控制,并在控制参数达到各级安全域值的临界状态时进行了预警。它具有明显的现场性、专业性、技术性。系统的构成,包括管理都更偏重于依赖硬件和工程技术。从涵盖的范围看,系统的管理主体存在于企业工程实体的运行之中。具有报表、数据等信息统计、传递特征的安全管理层次则是执行社会性的宏观管理职能,它具有行政服务的社会特点,它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检查,实行的是间接监控。系统的构成更偏重于依托安全技术标准和托软件技术和宏观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述两个层次既有比较明显的界限,又有良好的衔接。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其联接界面必须是合理的、友好的、反应灵敏和高效的。危险源与隐患评价对事故隐患分级管理是隐患监控的基础,为此必须定期对事故隐患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智能辨识过程,其最基础的工作得从危险源分级做起。由于危险源涉及面很广,如危险品库区、罐区,压力容器、管道,危险生产场所,危险道口,放射源等种类繁多,所以,必须先分类再分级。近几年来,我国分级工作方面的技术进展已做到了大部分工作可由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即通过电脑专家系统的软件对危险源作出分级和评估,以确定哪些危险源是重大危险源。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危险源分级是一项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