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山洪如何应对山洪知识卡片山丘区地形海拔高程变化幅度较大,不同高程之间气温差异亦较大。雨云层遇此地形在抬升期间因云层温度降低而降雨。较大量级降雨在坡面地表径流汇集成的冲沟或河谷洪水称山洪。由于山区坡陡、沟床比降大、沟谷短、汇流迅速,因此山洪具有暴涨暴落,历时短、流速大,又常含大量泥沙的特点。根据水流含沙量大小,山洪可分为两种类型。高含沙水流:水流含沙量在5%至30%之间。其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含大量泥沙的地表径流汇集沟谷而形成;二是泥石流流出沟谷后,大量粗颗粒泥沙沉积,细颗粒泥沙随水流进入河道形成。这种类型的山洪常常严重破坏山区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河流改道或河床严重淤积、洪水漫堤及水库漫坝失事等灾害。洪水:水流含沙量小于5%。这种类型山洪,在大范围降雨后,洪水进入冲积扇上较大河流,由于河床坡度突然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影响洪水下泄,造成洪水泛滥。20xx年7月21日,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西头村吕阳洞附近局部暴雨,突发山洪溪水上涨,导致“驴友”被困。据调查,被困的“驴友”中有南昌市5个户外群组织,自驾游3辆小客车和4辆越野车,共计283人。同日,江西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因遭强降雨袭击,部分区域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导致118名游客被困。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义的山丘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洪灾害不仅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山洪灾害主要成因各类山地洪灾主要是由山地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决定的。普遍性的成因,一个是自然因素,包括暴雨和下垫面;另一个是人为因素,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自然因素暴雨是山地洪灾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因,不仅是最活跃而且也是初始的动力因素。纵观有记载的山地洪灾均与暴雨相关。作为动力因素的地质活动,直接引发灾害,少有记载。但是,受连续不断的大小地震影响,加剧了对岩体和坡面稳定性的破坏,导致岩体崩塌阻塞河道,也会间接引起山洪灾害。下垫面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质、岩性、植被等。易于形成山区洪灾的地形多是相对高差较大,坡度陡峻,具有快速汇集地表径流,增强径流势能的有利条件。从地质条件分析,坚硬而不易风化的晶体岩山体,难以形成崩塌和泥石流。而基岩易风化,解理、裂隙发育,则为崩塌、滑坡提供了基础。山丘区坡面和沟谷地表的组成物质与灾害的形成和发生的规模关系密切。保留有一定厚度坡面残积物的山丘坡地,也因缺少覆盖物、土壤中植物根系不发达,所以抗御灾害能力很差。植被稀疏、地面裸露、植物品种单一根系分布不均,也是山地洪灾的重要成因。人为因素经济发展,提高了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造成了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主要表现如下:森林过量采伐。由于大面积森林消失,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锐减,营养供应不足,导致植被生长缓慢,裸地时间延长,资源再生能力减弱,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放养放牧过度。由于长期管理不当,一些牧场退化严重,土地沙砾化面积逐年扩大,致使多数牧场形成叶吃光、草光的现象。这必将导致牧场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重,山地洪灾增多。开矿、采石、筑路、取土、弃渣、陡坡种植:这样会使坡面遭到严重破坏。很多施工现场既是山地灾害的诱发源,又是补给源。山洪的主要特性和易受灾人群季节性汛期4月至9月,特别是主汛期6月至8月,是山洪灾害多发期。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内有可能发生多次山洪,所以山洪具有季节性强、频率高的特征。突发性山丘区小流域因流域面积小、沟道调蓄能力低、沟道坡降大、流程短,所以洪水持续时间较短,但水位涨幅大、洪峰流量高。降雨产流迅速,一般只有数小时,激发山洪的暴雨具有突发性,导致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山洪暴发历时很短,成灾非常迅速。群发性溪流源头或沟谷两侧具有较多的临空面,经常出现崩塌。复杂的地质结构、大量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加剧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因素。在暴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