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报告新标准重新洗牌食用油市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食用油行业没有市场准入制度,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标准比较低,食用油制造企业纷纷上马,导致食用油质量良莠不齐。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将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了巨大的二三级市场空间,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小包装食用油之争更加火上浇油。可预料的是,未来几年内,食用油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时期。我国食用油现状食用植物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我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1383.17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165万吨,进口值为39.64亿元人民币,出口食用植物油13.45万吨,当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达到1534.72万吨。2002年食用植物油国内总产量超过1531万吨,2002年比2001年递增10.7%;进口食用植物油319万吨,进口值为108.7亿元,进口值比2001年增加了174%,而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9.74万吨,比上一年减少了27.6%,2002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超过1634万吨,整体总供给量的增长幅度为15.39%。可见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正呈快速上升态势,食用油的市场增长前景广阔。与此同时,进口食用油的价值增幅远远超过数量增幅,说明进口食用植物油中,高价值食用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进口量也越来越多。这正符合食用植物油消费的新趋势: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细分化、高档化。从食用油市场来看,目前我国国产油增长缓慢,进口油增长迅速,精炼油消费增长很快,占据了75%城市食用油市场,其中有15%是小包装食用油,并逐渐向农村市场渗透。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现阶段食用植物油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城市以食用精制油、农村以消费二级油为主;食用油的品种丰富,因油料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分为20多个品种,但大豆油的消费量最大,占40%以上;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的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品牌众多,除有限品牌的市场分布较广泛之外,其它品牌的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说明中小食用油品牌的知名度也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历史回顾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相应带动了对生活必需消费品质量要求的全面提升,最终引导着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向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方向过渡和发展。十年前,人们还在一直食用传统的散装油,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只是作为舶来品被高高仰视,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年内会有这样迅猛的发展,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食用油行业正孕育着巨大商机,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1991年,嘉里集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开启了中国食用油市场大门,之后一直作为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的领导者。同时,嘉里集团又培育了十几个二三线品牌。几年内,靠着这十多个品牌和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嘉里系列”一直稳占小包装食用油的主要市场份额。打破嘉里寡头垄断的是中粮集团及其旗下福临门(对应金龙鱼),鲁花(对应胡姬花)等品牌。竞争双方在品牌、品种和价格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将整个食用油市场烧得如火如荼,引得众多区域性品牌纷纷跟进效仿,争夺市场份额。目前全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的大小品牌已有400—500个之多,从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营销网络的建设来看,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已经成为普通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三大主导品牌。食用油种类之争事实上,中国食用油行业早就存在着种类概念之争,比如动物油和植物油,比如花生油和大豆油等,只是这种争论更多地存在于动物油和植物油区别的层面上。在很多人看来,植物油之间的区别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