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观后感3000字(十)篇一:《我的1919》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中国的历史,是中国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强大。对于20世纪,最有意义的不是世界大战,而是战后和平条约的签订,这部回忆录主要是讲述外交官顾维钧以战胜国代表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他在巴黎和会上不屈不挠的斗争,他通晓英语,法语,但是他却还是义无反顾的用汉语发言。他是一位勇敢的,智慧的,伟大的爱国青年。1919年是个特殊的时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中国政府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让签字。”在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由此获得全世界与全国的一致称赞外交失败,代表团成员成了众矢之的,更有甚者,说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愿意以三个人头来换代表团成员的一个人头,之前的担忧“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国内政府叫他们签字——他们倒像成了卖国贼。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一个人,他的好朋友肖克俭,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领导工人有幸罢工,为争取山东权利为废除“二十一条”领导法国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游行示威,最终视死如归,在凡尔赛广场自焚,以死来抗议《巴黎和约》的签订,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深爱的祖国,相对于顾维钧,他的爱国是激烈而直白的,引起无数爱国者的共鸣。似乎肖克俭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为了与顾维钧相对照的,肖克俭的激烈而直白的爱国容易被人们所儿呢和赞同,但是谁又能说顾维钧不是同样爱国的呢?他在和会的最后,拒绝和约签字,在未接到国内政府关于任何拒绝签字的通知的前提下,仅仅从这里,便可知道他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他与肖克俭不同的只是,他在运用自己的方式与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其实是殊途同归。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好的电影,它不像平常看的那种战争片,整片充满着鲜血和枪炮声,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充满看不见的硝烟,充满着悲壮。然而,事情的结果仍然未能被改变,最高委员会最终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然后再由日本将租借地归还给中国,但归还后仍享有全部经济权利包括胶州铁路,这无疑是对中国的羞辱,对中国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是极端的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顾维钧没有屈服,没有退缩,他说这种方案无疑会在亚洲种下祸根,对中国不利,对世界和平也不利,他说出了其中的弊端,但却没人相信,反而说那是危言耸听,那就让历史来说明一切吧,充满自信的话语征服无数中国人。一部电影只有几十分钟,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多长??作为年轻人,这类电影对于我们对来说是沉重无趣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翻开这些影片去看的时候,才能明白里面的内容和深意。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告别了战争迎来和平。而在世界的舞台上,仍在继续。这些年随着信息时代来临,世界纷争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前未听说过的国家,一次次再重复着好像这些年代的战争悲剧。伊拉克,阿富汗,到现在的叙利亚,还有危机四伏的朝鲜半岛~~~~。每件事都重现了当年在凡尔赛的谈判桌上类似的情景。不管是当年的万国会还是现在的联合国,发生争执和摩擦的时候,总会有更多无辜的生命用血和泪上演悲剧。而这些中东国家每一个都有当年二次大战中国的影子,不同的只是换了战争的借口和国家的名字。爱国有很多种,爱国的人也有很多种,我至今仍然不能说清顾维钧和肖克俭的爱国方式究竟孰优孰劣,只是他们身上都具备着那份爱国的热情,这是毋庸置疑的。肖克俭这个人,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存在过我并不清楚,因为查不到真实的资料,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想说,在我们去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或许该设身处地地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还原任务所处的特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