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交谈》读后感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微交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著名的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好的交谈从满足双方的安全需求开始,进一步满足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谈话的开始:营造安全和放松的氛围说起谈话,有些人可能会面露难色,多半是回想起了某次自己在谈话中手足无措,紧张得面红耳赤的样子。这种想要“逃跑”的感觉,源自自身尚未被满足的安全需求,感觉随时都会被对方笑话。解决安全需求的关键是让双方都有话可说。对于由自己发起的对话,让对方有话可说的关键是提前探明他的舒适区,这条信息来源于谈话之前,比如提前一天对他进行了解,或者从他的在场表现中观察。而如果对话是由对方发起的,有话可说的关键是关键词延展,方法是“一问二答”:除了直接回答他的提问,还可以对你答案中的关键词适当做一些拓展。“您刚刚在台上讲得真好,您平时都爱看历史么?”“哈哈,是的,我爱看历史。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我觉得从历史故事里能学到很多,我们和一两千年前的人们其实真的没多大差别。”在谈话的开场阶段,重要的不是话语多么有意义,而是有话可说,不冷场。谈话的深入:分析出语句间的真实含义一场好的谈话会让双方都觉得“投机”,但有时候两人谈了半天却不在一个频道上,只能头昏脑涨地道别。“投机”的谈话和无聊谈话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满足了双方的社交需求,让人觉得得到了知音,坐在对面的这个人懂我。解决社交需求的关键是感知到对方真正传达的信息并作出积极的回应。你可能会想,对方想传达的信息不是很明显么,我听得清清楚楚。但其实没这么简单,很多对方想表达的东西都是有意或无意的弦外之音,你需要动用分析能力才能找到。A:“您好,您常来遛狗么,之前没看到过你。”B:“啊,您好,我刚搬来上海的,之前我住在石家庄,那的空气真是一言难尽。”A:“哈哈,是吧,其实对上海的空气也不能太掉以轻心哦。”这段对话中,B真的只是想表明他在乎空气么?其实不是,因为如果他真的只在乎空气,可以去更好的地方,比如大理、昆明或者海口,但是他却来了上海,可见空气质量只是一个托词。B特意点出了他是从石家庄来的,是从二线城市升级进入一线城市的,进入魔都上海不容易,所以B真正想说的是他事业很成功,或者他子女很成功。此时A最应该给的回答是“哇,最近上海房价可太高了,您真不简单啊!”然后B就会涛涛不决地说自己是如何“艰难”地选房,“艰难”地筹款,最后“艰难”地定居的。也许初学者会觉得有点难,谈话就在电光火石之间,真的还能做出这样的分析么?答案是当然可以。人的正常语速是120字/分钟左右,但人的思维速度是1200字/分钟,如果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个数字会更高。因此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有足够的“内存”做分析。只要平时谈话时有意识地调用大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谈话时原来还有平行的另一个世界。分析出来对方真正要传递的信息后,就要积极地回应,让对方感知到你懂他,不断满足他的社交需求。同时你也要能释放出你自己的信号,如果对方也能接到,一来二去,谈话就会越聊越深。书中小练习:看10条朋友圈,思考这些人发这段话、这张图片究竟是想传达什么信息呢?他是想给我什么印象?我最好要怎样回应他?谈话的高潮:有技巧地表达认可能够相互满足社交需求,双方就能成为朋友了,如果能相互满足尊重需求,双方的情谊就会非常深。满足对方尊重需求的关键在于表达认可。表达认可的前提是渡过了“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阶段,没有铺垫的夸赞会让对方感觉尴尬。然而,即使渡过了“社交需求”阶段,对方相信你对他有一定的了解,直接的夸赞还是会让人觉得不太好意思。有技巧的认同在于“隐”和“引”。“隐”藏的认同是言外之意的认同。制造这种认同的方式是将认同藏在话语的前提中或者推论中不说出来,听者听完话语后自然会在心中形成一句你对他无声的夸赞。“恭喜恭喜,您小孩成家了,找到这么好的媳妇,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