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全饮水供水水价及运行管理探析农村安全饮水供水水价及运行管理探析摘要:随着一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行,如何通过长效管理,花小钱办大事,减少浪费,延长工程使用寿命,避免重走以前“渴望工程建设”的老路,确保工程良性运转、长期发挥效益,真正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已是非常迫切、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农村;安全饮水;水价;运行管理引言近年来,各级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加快经济强县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来抓,以目前实施的“小康水”项目和深化水利改革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施工。习水县针对地下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调配水资源,重点进行集中供水建设。一、习水县农村供水安全工程运行及水价管理的基本情况习水县自2000年实施“解困工程”、“渴望工程”和实施十一五、十二五、“小康水”等农村安全饮水以来,截止2014年年底共解决农村饮水人口51.9万人490处(计划2015年再解决10.2460万人后,达到全覆盖),占全县农业总人口62.17万人的83.48%。已建成24个集镇供水公司(或供水管理站),配套建设净化水厂21间,供集镇人口12.58万人。建成村、居级集中供水工程450处,覆盖人口34.844万人。利用季节性水源储备供水水窖11250口,解决人口4.5万人。集镇供水管理的同民、土城、温水、回龙、良村等较为规范,能按时抄表收费管理,其他多数乡镇集镇供水不同程度存在疏于管理,收费随意,管网损坏、漏水无人管,维修不及时,既无钱又无人状态。村居供水管理更是流于形式,长期失管。有的供水设施损坏后长达数月无人问,甚至拖致无法修复,出现镇村几不管状态。水价制定无序,吨位水价标准收取高低不一(1元/吨―2.80元/吨),存在收不到、收不尽、收费不及时等入不敷出,不能以水养水,长期存在有事找政府等不良现象。二、农村安全饮水供水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重建设轻管护,造成工程“建管脱节”目前,习水县仅有一小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有专职管护人员与固定的维修经费,多数工程尚未制订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固定的维修经费,只配有兼职管理人员,且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数年纪较大并且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熟练地使用净化、消毒设备,造成了设备的闲置与浪费,使工程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二)工程运行管理机制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由于农村现在还有许多自浸井,饮水工程建成后,部分农民仅仅在吃水的时候才用,平时则是通过在自浸井中取水,这就造成了工程负债运行,无工程维护经费,造成供水工程效益难以发挥。(三)供水量达不到设计指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时按照国家规定的农村人口用水定额确定工程规模,但实际上农村用水情况复杂多样,村与村不同,户与户不同,使得工程实际供水量远低于设计供水量。经调查,习水县很多农户生活饮用水使用安全水(深井水,工程供水),淘菜、洗衣、牲畜用水仍使用原有的不安全水(手压井水),每人每月使用安全水水量在0.3m3~0.5m3之间,不到设计用水量的一半,水费收取很少。而仅凭供水收费维持运行的集中供水管理单位,经济困难,难以为继。(四)饮水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的参与度不够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安全用水意识和参与、支持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还不是很强。有些地方老百姓把看上去清洁的水等同于安全、合格的饮用水(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认为自来水又要交钱,还不如井水好喝,导致建好的自来水却没人喝,水价制定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参与度不够,群众对水价制定过程不够了解,未能很好体现政府在公共产品管理上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对水价的接受程度,也影响到工程建成后的水费收缴工作。三、农村安全饮水供水水价及运行管理的对策(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供水管理人员服务水平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农民进行用水、节水技术培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单位要改革工程管理用人制度,建立农村供水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工程管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以岗定薪,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