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患排查报告镇雄富强煤业有限公司XX县区富强煤矿水患调查报告编制人;光头日期;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我矿按照相关要求,对矿井进行全面的水患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矿井水文地质概况XX县区处于赤水河与简车河(母享河)中部分水岭地带,处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大气降水是XX县区地表水及各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岩溶裂隙等入渗补给,呈层流或岩溶裂隙流、管道流形式径流,在有阻水岩层、断裂或地形切割深处以裂隙岩溶泉或溶洞泉形式排泄。在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分布区,大气降水在裸露地段渗入,顺层面及构造、风化裂隙面径流,遇地形切割深处,以裂隙泉形式呈分散状排泄,因矿床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露头地段均分布于分水岭西侧,为逆向坡地形,且地形坡度陡,切割较深,沟谷发育,出露和分布面积有限,因此地形地貌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而不利于补给。XX县区为单斜构造,断层不发育,矿床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均为裂隙弱含水层。老窑开采方式以平硐开采为主,积水总体较少,茨梨沟在XX县区南部由东向西切割各含水层,在矿床开采中后期、可通过塌陷裂隙侧向补给,对矿坑充水有一定影响,XX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033.m。主采c5b、c6b煤层331和332资源量计算的最低标高为+950m,XX县区内煤炭资源大部分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246m3/d(93.6m3/h),最大涌水量为3033m3/d(126.4m3/h)。综上所述,断层在煤系地层中一般不导水,但石灰岩地层与煤系地层对接时,具有一定导水性,断层中普遍存在浅部富水性及其导水性较深部强的特点。根据断层的产出部位和产状,第1页共11页断层对矿井无充水影响。XX县区内地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0°,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雨后,大气降水大部分沿分水岭两侧迅速排泄于沟谷中,然后汇集于溶蚀槽谷的河流中向外排泄,地表水流畅通;少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又以岩溶管道流的形式向河谷迳流、排泄,补给河流,形成地表、地下水相互补给的关系。XX县区地形为沿中部分水岭梁子一带最高,东、西两侧逐渐降低;北部较高,由北往南逐渐降低,总体趋势为中高而两侧底,北高南底。地层倾向东,分水岭以东以顺向坡地形为主,坡度相对较缓,一般为20~30°,t1y灰岩、泥质灰岩分布地带则多呈现溶蚀缓坡、洼地和岩溶漏斗、落水洞等地形地貌。分水岭以西为逆向坡地形,主要分布有三叠系和二叠系碎屑岩地层,沟谷发育,切割深,高差大,坡度陡,卡以头组和飞仙关组地层分布地带一般地形坡度一般均在30°以上,山顶接近分水岭地带并为陡崖,西部煤系地层分布地带则逐渐变缓,坡度一般10~20°,居民、村寨和耕地等多分布于XX县区西部煤系地层缓坡地带。(一)地表水区内无水库、池塘等集中水体分布、仅有间歇性的山间沟谷溪流,较大地表溪流主要为茨梨沟和毫都村以西溪流,分别分布于XX县区分水岭两侧。茨梨沟发源于XX县区南部边缘分水岭位置,其汇水面积大、切割深、沟体两侧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均向沟内汇集,由东向西流经飞仙关和煤系地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控制,季节变化大,经5个月的流量长观,实测流量为0.018~0.306m3/s,由于沟谷延伸长,汇水面积大,雨季流量大且流经煤系和上覆地层,因此对矿床开采有直接影响。毫都村以西溪流由多个小型沟谷汇集而成,分布于煤系上覆t1f3、t1f4和t1y地层中,由西向东流经t1y地层时经t1y落水洞转为暗河伏流。溪沟流量主要受大气降雨控制,雨季流量大,旱季常时断流,测流量为1.0481l/s,由于其汇水面积相对较小,且流经地层下部有多个隔水层相隔,距XX县区可采第2页共11页煤层距离较大,对矿床开采充水一般无影响。除此外,XX县区其余区段地表溪沟水由于汇水面积小,除雨季有短时水流外,多数处于干旱断流状态,对矿床开采充水影响较小。(二)XX县区含(隔)水层1)第四系孔隙含水层(q)主要分布在XX县区沟谷及缓坡、洼地地带,由冲积、洪积、坡积、残积的砂砾层、亚砂土、耕植土等组成,厚度0~5m,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含少量季节性孔隙潜水,富水性弱。因厚度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