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媒体的十年之痒与CCTV.com的新拐点中国网络媒体的十年之痒十年,在漫漫的宇宙长河中,甭说一朵浪花,就连一滴水珠都算不上。即使对于一个正常地度过社会平均寿命的普通男女来说,也只占到七分之一左右的时光。然而,十年,对于中国网络媒体来说,却是从无到有,从襁褓婴儿到光鲜少年的蓬勃生长和逐渐发育期。放眼世界媒体发展,十年的意蕴更加悠长:从开始运营到拥有5000万用户,——报纸用了近1000年;——广播用了38年;——无线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则仅仅用了4年!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社会的传媒形态:——网络媒体从原来的边缘媒体到确立“第四媒体”的地位用了15年(1985~1999);——互联网取代广播而排名第三只用了6年(1999~2004);——互联网取代报纸而排名第二估计只需15年(2005~2020)。一、十年光阴两大“拐点”闵大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中国网络媒体的热心关注者和专职研究人员。在提交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2004,南昌)的论文中,他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在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经历了两个“拐点”。(一)第一个“拐点”中国网络媒体经过1995~1999年的起步阶段,在世纪交替之际面临了发展的第一个“拐点”:要不在互联网时代无声无息,无所作为;要不就奋起直追,有所作为。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个“拐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奋起直追,有所作为。下面所辑录的,只是这一时期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但足以见证中国网络媒体在第一个“拐点”的发展轨迹之一斑。A.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就信息化建设做出重大决策。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B.2000年12月12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网、国际在线网、中国日报网和中青网等网站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行新闻登载业务,率先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C.2001年10月27日,“信息网络传播权”正式列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新条款,使今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有法可依。D.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事件被地方报纸率先曝光后,全国各大网络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广大网民大量跟帖评论。网络媒体的积极介入和各类传媒的联动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促使有关部门侦破此案。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地位逐步提高。E.2004年11月8日~10日,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二)第二个“拐点”到2005年,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网络媒体正面临发展的第二个“拐点”:要不停留在目前阶段和水平,作为有限;要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谋大作为。面临这一重要拐点,我们的选择当然是也只能是后者,因为我们深信中国网络媒体是可以也应当大有作为的。据《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03亿人。网民突破了1个亿,这意味着每1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网民,市场空间非常大。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将持续高速增长,互联网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预计到2010年,中国网络用户将接近2亿人。美国联线杂志预测,网络媒体在今后将发生几件大事,其中Google新闻将变成摇钱树名列首位,博客真正涉足新闻领域位居第二,其三是媒体将再次主张政府监管者的地位。在国内,也有分析人士预测,2005年互联网在中国将会发生五大变化,其中包括中国民众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度提高,对互联网传播信任度也开始提高;网民分流,网站圈地开始;及时、精品信息挑战纯粹海量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