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预防大数据平台建设侧记“春节期间,全省满负荷生产的危化品生产企业有182家,减负荷生产的有107家,整体停产的有557家,另有269家未进行风险承诺公告。在289家运行企业中,处于高风险的有16家次,较大风险的有28家次,一般风险的有79家次,低风险的有253家次……”日前,浙江省安监局通报了春节期间全省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情况,通过分析研判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全力做好对节后企业复产复工高峰期间的安全生产和全国“两会”期间危险化学品领域的安全保障工作。详实的数据、科学的研判、精准的监管、全程的防控,这背后的支撑得益于一把“利器”——浙江省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预防大数据平台。让数据跑起来,让风险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如今,每天上午十点前,浙江省1150多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都会准时将当日动态安全风险研判结果报送省级信息平台。借助互联网和现场LED屏,信息平台会自动向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推送企业风险研判、管控和承诺等基本信息,并通过平台内置的风险矩阵模型计算,实时输出红、橙、黄、蓝四级风险预警提示信息。政府建设管理、企业申报信息、数据共建共享、部门分工监管,浙江的危化安全监管正着力构建员工、企业、政府、社会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安全风险动态管控系统,努力实现风险管控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蝶变”。数据让风险拨开迷雾浙江是危化大省,企业安全风险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险,既隐藏于数千种危化品的不同危害特性,存在于各类装置、设备和设施之中,也贯穿于各类化学反应和化工工艺,更是涉及到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浙江省安监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张晓冬说:“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已成为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新思维、新手段。我们通过多层级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数据库、全面推进安全风险信息化日志管理,目的就是为了让安全风险变成为一个个看得见、摸的着的量化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预防大数据平台,让大数据这个新生资源,为我们打造坚固的全员、全过程、全天候风险管控链和责任落实链服务。”风险用数据量化,安全靠数据说话,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相对于传统的运动式安全大检查模式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安全监管生态系统的再造。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实时监控大数据平台,加快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安全风险运行监测体系。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浙江凭借高位政策推动以及“最多跑一次”的良好改革环境,不断在迸发新思维中孕育新理念,不断在践行新理念中催生新模式。正是有了这样的创新土壤,《浙江省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预防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破茧而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风险监测需要严谨的科学规范,这也是构建全省危化品数据大脑的第一个难题。为此,“方案”制定了详细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带储存(仓储)经营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化工企业、加油站、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固有安全风险数据采集指导性规范。同时,省安监局根据这些数据采集规范开发了信息系统。各地按照企业自查自报、县级审查、省(或市)级审核的原则,将辖区内所有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固有安全风险数据全部录入该信息系统。“对照省级数据采集规范,危化品风险摸排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数据的真实性和精准性明显提高。”绍兴市上虞区安监局副局长钟国松说,上虞区危化生产企业体量占绍兴市一半以上,主要涉及精细化工,品种多,物料多,风险大。去年以来,该区在根据省级指导性规范采集生产、经营、使用企业的数据的同时,融合全省传统行业改造提升试点,结合基层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数据。“以往的数据都是企业、园区、部门自成一套,难免导致粗放式监管,风险摸不准、防不住、控不牢,被动而又低效。”张晓冬说,“必须下决心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