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经济手段来实现环境保护——以法律经济学为分析理文法学院法学091班20094110137彭琳内容摘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环境法是现代国家保障公共环境利益的制度形式之一。在环境保护领域内,环境经济刺激手段与传统环境直接管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经济刺激本身的功能缺失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环境保护的两种不同手段的比较等,探讨了环境保护的途径……关键词: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优越性措施正文: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现象。如果注重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政策脱离开来。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一体化进程正在出现,这同样反映在手段上。从目前环境保护领域已实施的方法来看,基于市场的手段,即根据经济学原理,运用经济刺激等手段来规范污染者行为的方法,已经发展为一项重要制度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自身的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失衡或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现象。概括的讲,环境问题是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二)、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引起环境污染。在经济学中,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分为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一个私人产品只能被消费一次,如果消费者甲消费了它,其他人就不能再利用它来消费了。但是,公共产品则不这样的,消费者并不排他的享受该项权利,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这就是常常造成我们所常说的“公地悲剧”。其实“公地悲剧”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未受规范的公地之悲剧”,这里的“公地”是对所有公共物品的泛指。如河流、大气层、海洋及许多的森林和山地等环境资源被认为是公共物品,其产权非私人所有,产权没有明确的规定,它的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企业和消费者都可以把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把废水排放到公共拥有的河流中,把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堆放在公有的场地,森林被人们过渡砍伐。结果是环境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第二,诺思的外部性理论认为,当个体或企业行为所引起的自身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自身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将存在外部性。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个体或企业不会自觉地去解决负外部性问题。1企业污染环境正是负外部性的典型事例,在排污过程中,企业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造成企业存在增加产量和排放污染的动机。无论是正外部分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市场失灵”表现。“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的非排他性。2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只想享用或利用而不想出资提供或承担成本,于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此不起作用。再者,作为环境行为主体的人的短视性及机会主义倾向驱使人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或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从而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增长。另外,由于环境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单个企业通过自身的投资防治污染往往是不经济的。正因如此,中小企业由于在治理污染方面缺少规模收益,所以其治理污染的能力会因无法实现规模收益而弱化,这是中小企业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假如仅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市场失灵”将不可避免。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