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防汛抗洪及水毁工程修复工作汇报近年来,台风暴雨频繁,极端气候形成的局部性、突发性暴雨洪水多次严重影响我镇。如2006年8月“碧利斯”台风暴雨,我镇大济溪流域24小时降雨量320毫米,超过50年一遇;2007年受“圣帕”台风后续云团的影响,我镇4小时雨量接近200毫米。罕见的台风暴雨造成我镇阮里水库大面积滑坡、木兰溪大济溪沿岸堤岸多处决口、多座水坝被冲毁,大量的水利设施受损,部分民房倒塌,抗洪抢险形势严峻。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直接领导、指挥、指导下,我们认真落实防减灾“五种机制”,全面宣传发动,及时启动预案,全镇协调,周密部署,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也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受到了省、市、县的表彰。一、致力防范,汛前确保“四个落实”防汛工作,责任重于泰山。防汛工作,以防为主,有备无患,“防”重于“抢”。近年来,我们一直把汛前的防范作为防汛工作的基础,抓狠“四个落实”。1、落实机构。镇里成立了以镇长为总指挥,以分管农田水利工作的副镇长为副总指挥,以派出所、水利工作站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防汛抗汛工作需要,镇里还成立了应急突击组、物资运输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共4支队伍,村里也成立了50人、30人不等的应急小分队,其中集镇区周边的尾坂、龙坂、坑北三个人口体量较大的村,均特地成立了一支50人的突击队,为抗洪抢险提供必要的组织和力量保障。2、落实责任。为明确责任分工,镇里每年都把防汛工作主动列入镇村干部“千分制”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党委、政府、人大一把手包片,各挂钩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包村,村“两委”成员包村组制度。为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防范,镇里实行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水库、村主干包山塘、村干部包地质灾害点制度,全镇8个小⑵型水库、8座小山塘、24个地灾点均落实具体的责任人。第1页共4页3、落实预案。镇防汛抗旱指挥部邀请县水务局专家协助镇职能部门,通过拉网式摸底排查,对一些重点工程、重点村落、重点区域的防汛减灾相关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并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认真编制镇、村年度防汛工作预案和水库、小山塘、地洼地、地灾点、重点建设工程等系列度汛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防汛预案体系。4、落实物资。镇里每年均储备2万多戈麻袋、200把铁揪、150把锄头、200套防水衣、200双雨靴,镇机关干部职工每人都备有一把手电筒。此外,还督促人口较多、防汛压力较大的村,每村备有5000戈以上的麻袋及实用的防汛配套物品,要求其他的村,应备有3000戈左右的麻袋和相应的物资。二、奋力抢险,抗洪做到“三个到位”抗洪抢险,事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灾情即是命令,防汛抗洪关键在领导,关键在组织措施,关键在预案的正常启动。因此,每次台风暴雨来临之际,镇党委、政府都把“三个到位”作为抗洪的关键,落实到抢险救灾中。1、各级领导到位。抗洪抢险,是无硝烟的战争。战争中,亲临现场的领导,是干群的模样、力量的摧生剂、精神的支柱。在2006年和2007年的“碧利斯”和“圣帕”两次强台风大暴雨中,由于我镇的灾情特别严重,县委书记林建华xx县长林桦两位领导都曾两次亲临现场指挥抗洪,在暴风雨中与全镇干群共同奋斗了一天一夜。在2006年抗“桑美”台风中,当镇里接到总库容10万多立方米的阮里水库引水坡大坝出现大面积滑坡的险情报告后,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镇应急分队立即赶到现场与干群并肩作战了三天三夜,组织12000多位群众连夜转移。在07年“碧利斯”台风期间,由于蒋隔水库的紧急泄洪,镇里在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通知后,党政班子全体成员立即分组奔赴木兰溪沿岸的13个村,组织5万多位群众连夜转移。由于领导重视,每次抗灾抢险时领导都做到身先士卒,极大鼓舞了士气,使抗洪抢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2、人员物资到位。抗洪抢险是否能取得胜利,人是决定因素。多年的实践证明,我镇之所以能战胜各次的台风暴雨,主要在于人,取决于邻里间的互助互救。在2007年的“圣帕”台第2页共4页风暴雨,引发大济溪溪水上漫,整个溪成了“地上河”,溪水随时都有冲毁两岸的危险,直接威胁集镇区周围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