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安全研究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与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我国,土地资源安全主要涉及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刻,土地资源的使用类型与质量都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因其前所未有的严重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而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土地资源安全亦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对土地健康的研究,尽管土地健康也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但它是关于土地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而土地生态安全则是土地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土地资源安全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1)数量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更为重要;(2)质量安全含义,即维持土地资源具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土地资源质量;(3)结构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的稳定,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4)均衡的含义,包括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区均衡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分配均衡两方面,土地资源分布或分配不均衡,会增加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5)目标含义,即土地资源安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供给的稳定、质量供给稳定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保证土地资源供给的地区均衡和人群均衡。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其中,自然方面包括土地资源禀赋不足或结构先天性缺陷、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等[3],人文方面则包括经济、管理、技术等因素。土地资源禀赋不足及结构先天性缺陷:主要由综合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质与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土资源配置特征等。具体而言,土地资源禀赋存在先天性缺陷,包括土地资源存量不足和质量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