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火灾扑救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四川省石油储量居全国第六位,西部地区第一位,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7.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4%,年产8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60%,以气、油、煤的挖掘、开采、提炼、生产、输送而产生的气井、矿井贮存库、中转库、炼油厂等易燃易爆危险性大的单位场所较多。石油化工火灾扑救技术要求高,工艺设施复杂,处置程序环环相扣,处置过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稍有不慎,都将可能造成惨重损失,后果不堪设想。笔者通过对实战经验的总结和回顾,通过对石油化工火灾扑救过程中几个关键环节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观点,与同行共探讨。1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的主要困难和特点1.1爆炸的危险性大,防爆抑爆任务艰巨。易燃易爆是石油化工火灾的主要特点。爆炸一旦发生,破坏力极强,1993年8月5日深圳罗湖区清水河安贸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3.9万平方米建筑物毁坏,两朵硕大的蘑菇云从特区北部的清水河升起,青山瞬间成为火海,库区立刻化作废墟。1998年3月5日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站爆炸造成12人死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是一项极其重要又非常艰巨和危险的工作,因此,扑救石油化工火灾中注意观察、侦察、分析爆炸的危险性非常重要,及早应对,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抑爆措施,对整个火灾的扑救、事故的处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火灾危险性大,易发生火情突变,预测判断难。石油化工单位原料和产品大多是易燃易爆物质,多生产、贮存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脑油、化工原料、石蜡、沥清、渣油等易燃可燃物资。可燃气体、可燃易燃液体蒸汽和炼油装置、设备发生爆炸后,易燃易爆液体或气体外溢,形成立体或大面积火灾。在火场上受热辐射、热传导作用和导流抽液时,易产生回火现象,引起其它设备的爆炸。在发生爆炸或燃烧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爆炸与燃烧的交替进行。灭火后,如果油品、可燃气体继续外溢和泄漏,极易发生复燃或复爆现象。燃烧、爆炸一瞬即发,破坏力极强,受现场条件和抢险条件的限制,很难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和及时应对。1.3侦察检测困难,工艺设施复杂,灭火决策和有效方案不易确定。石油化工单位多管线相连,罐罐相连,建筑、生产设施林立,设备高大密集,生产工艺形成整套流程,工艺复杂。生产、贮存的危险化学品品种多,很多危险化学品物质为不常见,消防部队指战员本身不够熟悉。一些石油化工场所单位的事故现场,燃烧猛烈,燃烧面积大,有时短时间内难以组织有效的、准确详细的火情侦察,再加上有时没有专用的检测仪器,较难测出准确的数据。较难掌握现场的准确、详细情况。1.4作战时间长,消耗大,保障困难。石油化工单位发生火灾,在缺乏有效扼制的情况下,易造成迅猛蔓延扩大的态势。如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储罐区发生爆炸和火灾,造成9人死亡,伤39人,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火灾扑救历时40小时,共调集123辆消防车,1400余名消防官兵参战。火场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出水高峰枪、炮总数达56支,供水干线25条。又如20xx年8月4日,泸州市宫阙老窖集团酒库爆炸燃烧事故,共调集泸州、宜宾、自贡、内江、成都等5个消防支队的22辆消防车近200名消防官兵参战,历时近50个小时。1.5高温浓烟毒性强,进攻困难,处置技术要求高。石油化工火灾易引起爆炸,甚至连环爆炸。单位的建筑物与生产设备往往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和生产连续性,自动化程度高。火灾现场出现的高温、热焰、爆炸、毒气等,使战斗人员很难以接近着火区域,火灾扑救困难,对火情判断不准或行动不慎易造成人员伤亡。随时可能发生的复燃、复爆现象,无时无处不直接威胁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火灾扑救过程中的放喷点燃、关阀断料、输转倒罐、器具堵漏等手段和措施都具有相当的难度。2扑救石油化工火灾应把握的关键环节2.1加强第一出动,调足攻坚力量。由于石油化工火灾发展变化快、场面大,因此所需各种灭火力量多,应根据灭火救援预案或报警情况,迅速向火场集结具备在浓烟、毒气、高温、高空条件下灭火攻坚能力的优势兵力。一次性调足力量,防止零敲碎打,贻误战机。调集重型水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