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水务行业的发展研究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务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水务行业主要包括供水和污水处理两大业务板块。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水务行业是从城市供水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供水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供水产能规模3.69亿吨/日,供水管网规模103万公里,供水能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基本匹配。与供水相比,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起步相对较晚。随着2002年以来市场化改革推进,我国污水处理产能扩张开始提速。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为17036.70万立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长度为63.03万公里,自2002年以来年均增速分别为11.79%和17.62%;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4.54%和90%,污水处理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目前我国供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发展都已经相对成熟,所以现阶段水务行业资本开支的方向已经从“规模增长”转变为“提质增效”。供水方面,主要是水厂设备设施更新和老旧管网改造,以及城市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相关的工程和服务。污水处理方面,根据国家《“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污泥处理设施建造投资规模,其中污水提标改造规划投资约432亿元,远超“十二五”规划的137亿元。另外,“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控源截污涉及的设施建设投资约1700亿元,并作为分项计入规划重点建设任务投资中。水务行业在投资主体方面,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但地方政府下属的区域性水务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早期,水务行业被视为公益性行业,一直处于行政垄断之下,完全依赖政府投资。且由于自来水不适合远距离运输,水务企业具有明显的区域垄断性。自改革开放尤其是2002年以来,国家政策明确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水务行业,大量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投资主体逐渐开始多元化。但从整体来看,由于自来水管网等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规模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水务行业尤其是供水领域,地方政府下属的区域性水务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相对应,水务行业在融资模式方面,也具有多样性。目前主要的融资模式包括BOT(Build-Operate-Transfer)、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及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1、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部门与企业(项目公司)就特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允许企业在规定期限内从事该设施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并获取相应利润,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将该设施无条件转交给政府部门。BOT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基础设施类项目的融资运营模式,在我国自1997年首次应用于成都自来水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目前被广泛应用到水务和垃圾焚烧等行业。BOT模式中,更加侧重于项目经营服务端的收益。2、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合作,全程共同参与到项目运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2017年7月,国家财政部、环保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要求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明确了部分开展PPP模式强制试点。根据财政部PPP库中截止2017年底的环保类项目情况,其中水环境综合治理类项目合计6954亿元,占环保类PPP总投资额的52%;供排水类项目合计5143亿元,占环保类PPP总投资额的38%。但是由于2018年国家融资环境全面收紧,PPP在之前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诸多问题,包括明股实债、融资结构不规范等,也开始逐渐暴露,市场对于PPP的态度也转变为谨慎和担忧。财政部92号文严格把控新项目的入库标准,并对之前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了集中清理。另外国家也提出获取PPP项目将不单纯比拼报价,技术、模式、资源整合等将成为获取项目的考察因素,要更加注重实际治理效果,避免重工程轻运营的现象。3、股权融资。目前已经有十几家地方国资控股的水务公司通过A股或H股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例如北京国资委控股的北控水务集团、首创股份,重庆国资委控股的重庆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