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28年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评价(之一)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十六、十七次小型座谈会纪要2006年9月22日、10月20日,《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十六、十七次小型座谈会在商业政策研究会会议室就中国供销合作社改革评价问题展开了讨论。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既是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成败不仅关系到商品流通的通畅,更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围绕改革必要性、改革进程评价、改革指导思想、改革突破点和改革后续举措等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对其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评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第一种认识和评价:(一)关于供销社改革进程评价供销社改革至今的25年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82年—1992年。供销社改革贯彻5个中央一号文件。却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中央热、农民冷”的境况。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当时农产品仍然紧缺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一方面农民不存在卖难的问踢,对供销社的需要并不紧迫;另一方面又希望打破供销社的垄断,能将农产品随行就市买个好价钱。在农民不配合、不努力的大背景下,供销社改革举步维艰。2、第二阶段:1992年—1999年。这一阶段的改革历程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对供销社体系的冲击。从1992年开始,已经呈现萎缩态势的供销社,八年亏损进一步引发了社员退股、挤兑风波,供销社出现了生存大碍。改革失误的根源其实就在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本应该长期坚定不移贯彻的原则,根本没有落实。于是,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每少一块,供销社就萎缩一块,供销社几乎进入了为生存挣扎的阶段。农民不会要这样的供销社,职工也不会留在这样的供销社。改革陷入了恶性循环。3、第三阶段:1999年—2005年。这一阶段,供销总社权宜性地放下了改革指导思想,对供销社体系进行了复兴性的改造。到1999年不得不将主要力量集中于谋生存、抓扭亏。供销总社提出了“供销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社”的口号,主要抓两项工作:一抓扭亏增盈,二抓股金管理。到2000年初步实现了扭亏为盈,在此基础上,供销总社又启动了四项改造:第一项改造是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改造基层社。第二项改造是通过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第三项改造是通过开放办社、社企分开改造联合社。第四项改造是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社网络。据总社统计,2002年以来,四项改造已经取得了以下成就:除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年上缴利税已突破60亿大关外,供销社的体制得到了显著改善:(1)专业合作社形式得到了全面巩固。22000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900万户,入社农户年平均增收900元;(2)基层社向综合服务社方向转变,为农民提供邮政、便民服务等;(3)建立了6000家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协会,指导各类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4)形成了15000家连锁配送企业,网点60000多个;(5)在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提高,28个省区政府发文件赋予职能、认同作用、支持改革。4、第四阶段:2005年以来,供销社改革重新回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回归供销社的本质属性,走联合之路。展望未来几年,供销社改革的方向主要在于如何向中央文件确立的改革指导思想回归,即如何与农民对接,如何与合作制对接。从实践看,发展专业社、发展社办连锁企业、入股龙头企业等改革举措的推进条件已然具备:市场经济奠定了合作制的经济基础,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弱者合作事业的供销社提供了依据,国家立法更是规范了供销社未来的运作行为。还社于民,让农民受惠,已经成为了供销社改革的新的目标。(二)关于供销社改革潜在障碍供销合作社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方面,经营不再坚持合作制方向,通过股份制或租壳卖瓤完成了“私有化改造”,合作社共有财产被大量私分;另一方面,曾经拥有大规模优质人员、土地、网点和仓库的农资、土产、果品、废品等公司纷纷萎缩;基层社更是大部分破产,几乎名存实亡。可以说,供销社未来改革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为赢得生存机会而出现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异化,具体表现为:1、对待农民、对待服务,从态度到水平再到方式问题重重;2、地区间发展极度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