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台湾汽车市场销售報告2月份的臺灣市場總計僅銷售了20,340輛的新車產品,這是近年來少見的銷售數字。最低的銷售量出現在2003年2月的16,138輛銷售成績,而2006年2月份的銷售量,更是2001年以來單月次低的銷售數字。各家車廠的銷售量,除冠軍的Toyota突破5,000輛之外,其他均不理想。而有休旅新兵的Mazda,並未能折抗小型車新兵的Suzuki,無法維持1月份的好成績,掉到第6名的位置。低迷市場氣氛,自然出現在車種排行榜上。與2003年2月份的情況相類似。當時所有的產品,除了ToyotaAltis銷售破千之外,無人能跨越千輛門檻。而在3年之後的2月份,千輛俱樂部加入了2003年3月推出上市的長賣車種Vios之外,其他依舊沒有車型擁有破千的實力。在瞠目結舌之後,大家一定跟我們一樣想要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與2003年一樣,只有28天的2月,碰上了春假長假,不足的銷售天數自然是2月份銷售成績不盡理想的原因。這個數字還代表著汽車消費行為轉變的重大意義。06年2月的新車發表會較往年來得熱絡,但是主要集中在進口市場,對於銷售的助益不大。真正影響市場的重頭戲,還是要等國產重量級新車的推出2006年2月廠牌別銷售排行總和(國產+進口)進口廠牌名廠牌銷量上月比去年比市占率1Toyota5,14534.5%72.3%25.3%2Mitsubishi3,82136.7%97.0%18.8%3Nissan2,18127.5%55.2%10.7%4Ford1,89830.9%87.1%9.3%5Suzuki1,52654.7%140.5%7.5%6Mazda1,38723.3%110.0%6.8%總市場20,34034.5%83.2%名廠牌銷量上月比去年比市占率1Volkwagen45162.6%144.6%15.0%2Lexus33025.0%32.8%11.0%3M.Benz27344.6%76.9%9.1%4BMW26632.3%132.3%8.8%5Suzuki24366.9%174.8%8.1%6Kia21745.1%84.4%7.2%總市場3,01037.9%79.4%觀察一:購車行為的「週年慶現象」在經過10年的低潮期之後,臺灣汽車市場自2002年開始回暖。面對著日漸成長的商機,車廠亦不斷在測試各種行銷的模式,以便能找出最佳的策略。累積多年的經驗後發現,淡季加碼往往不如在旺季大促銷來得有效,因此各廠紛紛選擇在農曆年前及鬼月前的兩大買車旺季,大幅度加碼行銷預算,希望能在消費需求湧現時,搶得先機,創下銷售佳績。因此長期觀察車市的朋友,不難看出臺灣市場已經出現每半年一次的銷售大戰,各家車廠紛紛大幅加碼,電視、網路廣告滿天飛,零利率與高額贈品滿地堆的現象。然而,與過去不同的是,2000年之後網際網路的發達,讓消費者對於資訊蒐集比較的能力較過去有長足的進步。暢通的資訊高速公路,讓消費者能清楚的獲得並比較車廠所提供的促銷活動,亦讓消費者輕易地找出一年之中最佳的購買機會,紛紛選擇在兩大旺季出手以求取最佳的交易條件。因此,在車廠刻意作多,消費者熱烈回應的情形之下,臺灣汽車市場的銷售,便出現朝著兩大旺季集中的趨勢,而形成了宛若百貨公司週年慶的購物模式。這種現象,我們辜且稱之為汽車消費市場的「週年慶現象」。而出現週年慶模式,亦是非必需性商品市場成熟後所必然出現的。當市場從成長期進入穩定期之後,為能刺激更多的消費需求,廠商就必須將有限的行銷資源集中,以在競爭的混亂之中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注意。而當有廠商成功集中了消費需求之後,眾家廠商亦必須想辦法進行反制,以免受磁吸效應影響。長久以後,自然形成週年慶行銷大戰的模式。觀察二:汽車耐用度提高模糊換車年限而另一個造成週年慶現象的原因,則必須歸功於汽車工業的進步。在汽車市場規模的預估中,換車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由於汽車產品是長時間高速運轉的產品,日積月累的磨耗限制了產品的使用年限,使得汽車公司在長期以來一直將8年視為是汽車商品的必然限制,每一代全新的產品推出之時,便預期在8年之後將有大批必須換車的消費者重回市場,並依此規劃產品設計及推出的時程,以便能掌握市場機會,創造銷售佳績。因此在過去幾年之間,可以看到各車廠紛紛先推出中大型房車的產品,緊接著推出大改款的中型房車產品,便是瞄準了一波波世代交替的消費者而來。然而,過去10年所銷售的汽車產品,其耐用度較前一世代的產品有長足的進步。在電子科技與電腦科技的進步之下,這一世代的汽車產品從設計之初,其完成度便已達到前一世代產品無法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