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10篇《青年特尔勒斯》是一部由福尔克·施隆多夫执导,马修·加里瑞/MarianSeidowsky/BerndTischer主演的一部剧情/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一):普通人的善恶电影要表达的似乎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分析的是一个东西,同时还让我想到了电影《狗镇》。人性的善和恶都可以很自然的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人从一开始似乎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人允许自己变成残忍、野蛮的畜生,善恶就没有界限。唯一的问题是有多大的可能性。二战中普通人的疯狂和集体野蛮似乎集中表现了这一点:这种可能性很大。《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二):电影与原著毕竟是两码事感觉就是施隆多夫借这个故事来为德国那段历史找出一个理由。但是如果看了原著《theconfusionofyoungtoerless》,甚至去找RobertMusil的原著《DerManohneEigenschaften》(没有个性的人)来看,那么就会发现穆齐尔的思想哪有这么浅显。道德或反道德其实根本上就是一会事。《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三):片末的那段话“巴西尼跟别人一样是学生,一个正常人,他突然困惑了,在羞辱和折磨面前……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从开始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这是可能的,我们都在不停的变化,我们只因为我们的优点而存在,但要是允许我们变成受折磨的人或是畜生,那一切似乎都可能,就算最可怕的事也是有可能的,那样在好坏之间就没有界限了,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那正常人也也会做可怕的事。唯一的问题是有多大的可能性。我想知道这有多大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羞辱他自己,或是突然变的残忍,那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以前以为这将意味着世界末日,我现在知道不是这样的。那些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就那么简单的发生了,平静而自然,因此人必须要不断的警惕。”《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四):纳粹的童年和《白丝带》一样,《青年特尔勒斯》也是试图通过回到更早前来理清纳粹滋生的原由: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寄宿学校=后来纳粹势力萌芽的德国;四个主人公分别暗示着两位纳粹分子(对被服从的迷恋、试图替天行道的意志,以获得感性的自我愉悦代替本该有的理性惩罚)、一位犹太人(被告知这样一个想法:只要你服从,就至少可以在外面活得体面),还有一位具有批判和反省意识的中间人:最后托尔勒斯的话深刻地揭露了纳粹能在以理性著称的德国萌芽的原因:一个人自我羞辱或一个人变得残忍,我们本以为是世界末日那样严重的事情,最后发现那发生的如此平静,因为好坏的转变是如此容易。在此之前他也曾抛出疑问:为什么身边人认为平常的事情,我却感到如此恶心?集体无意识的可怕在于它横扫千军的同时默默无声。少了自省和独立,法西斯主义就会不断扩大。《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五):勇气你可能经常在脑海里幻想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乐此不疲享乐其中,但当你真正面对这些事情时,你是否有勇气去尝试?你可能觉得你是个正人君子,一切邪恶与你不沾边,但当你真正深陷其中时,你是否有勇气说不,或者干脆和那些恶心的事划清界线独自清高?青年特尔勒斯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英俊,可是他就正面临着这样的考验.他想彻底的远离那些邪恶的事情,可是当那个被欺负的男孩站在他面前时,他却拒绝了帮助他;当那个男孩再次被众多的手推来推去的时候,他也伸出了手,麻木无情的推开了他.他愧疚,他痛苦,这种矛盾折磨着他,慢慢的,他开始反思,开始反抗,但这一切只是换来了被开除离校的结果.很羡慕特尔勒斯有这样一个母亲,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坐在马车上,母亲什么都没说,一个温柔的笑,一切都被包容其中了.马车慢慢的走在广袤的土地上,悄无声息,直到结束.《青年特尔勒斯》,“德国新电影四杰”施隆多夫(《铁皮鼓》)第一部独立导演的长片.一部对德国纳粹主义深刻反思的作品.《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六):从胜利的刀刃出发“从胜利的刀刃出发”,这是我在一个恍惚的夜晚似乎完全睡着的状态下蹦出来的一句话。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把尖刀。虽然我更希望这把刀是弯曲的,甚至能有漂亮夸张的曲线。可它从不让我得到任何美感,这把刀,像中世纪所有的冷兵器一样,坚硬地插进我的胸腔,这冰冷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