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XX县区移民搬迁情况调研报告一、县区情况概述XX县区位于XX县区东部,全县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3.3%,城镇化率为42%。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0亿元、6.72亿元、7.6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21734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亿元;全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0.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2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由于县域地形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配套难;县区农业基础水利设施不足,老化严重,河道、沟渠淤堵突出,农田行洪排涝和灌溉能力不足;山区水库、渠系等设施缺乏,工程型缺水突出,部分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低,电力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并且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极大威胁。二、“十二五”移民搬迁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间,脱贫工作初见成效。我县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脱贫相结合,累计投入财政脱贫资金1.28亿元,贫困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15年把实施精准脱贫、实现整体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整体脱贫目1标的实施方案》,为实现全县贫困人口2017年底全面脱贫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开发式、搬迁式、帮扶式”等扶贫措施,分类扶持不同贫困群体,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十二五”初期全县贫困第1页共7页人口2.42万人,到2014年末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15003人,累计解决贫困人口9197人,基本完成省市办下达的减贫计划任务,贫困人口脱贫比例年均下降9.7%。2015年,有5000人实现完全脱贫,全贫困发生率由37%下降到22.7%。按照“参与式”的扶贫方式,我县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依托整村推进项目,重点突出道路、农电、水利、能源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整村扶贫累计完成投资1000万元,完成整村扶贫16个村,建成集雨窖1000余口,硬化集雨场12万平方米,新建饮水工程4处,解决了15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村级道路11公里,生产道路51公里,硬化通户道路70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累计新建山地苹果5100亩,栽植优质核桃23000亩,改造低产枣园49590亩,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条件,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得到初步缓解,整村推进扶贫实效进一步提高。三、面临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六个精准是方法论,五个一批是具体措施。这“五个一批”,2就是打赢脱贫攻坚的五场战役,易地扶贫搬迁则是决胜之役。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的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他们的贫困程度最深,自我发展能力最差,在原居住地几乎是零积累,在新的安臵点多数是从零开始,是这次脱贫攻坚对象中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XX县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二五”以来,全县共脱贫9197人,贫困发生率由37%下降到22.7%。截至目前,仍有68个贫困村7419户、15003名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了解决好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全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的新要求,不断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确保实现“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着力打造国家沿黄生态安全承载区、特色农副产品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特色文化旅游名胜带,努力建成以黄河为主线,多点相互支撑,交通网络健全,生产条件改第2页共7页善,特色产业壮大,文化旅游特色彰显、城乡一体发展的沿黄生态经济带。“十三五期间”我县龙山惠民家园安臵点、杨家店村安臵点、怡佳社区、怡馨社区均位于沿黄生态经济带范围之内。参照XX省人民政府陕政发"2011"68号文件对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划定范围和国家划分经济带的范例,我县位于沿黄生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