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矿尘防治影响因素第一章矿井通风一、概述矿井通风即利用通风设备、设施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源源不断地将地面空气输送到井下各个作业地点,供给人员呼吸,并稀释和排除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井下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二、人的因素人是物的能动的承受者,也是物的能动的役使者。过程控制必须从人开始,由人控制,到人结束。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创建学习型企业。以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自保、互保观念。人的因素是过程控制的主导,主要包括安全意识、通风安全操作能力和员工培训等环节。三、物质因素物是过程控制管理的依据。通防隐患的存在和事故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由于矿井中存在过量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和危险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就可能引起事故。因此物的状态是过程控制管理的依据,其核心是通过多种手段弄清物的状态,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保护自己。四、环境因素(一)隐患治理。隐患就是潜在的事故,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质就是超前识别隐患,进而排查和治理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要从隐患确认,隐患级别的危险性估算、隐患排查、隐患预测、隐患类别分析、隐患治理和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强化。由于矿井通防系统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系统,因此隐患分析必须是连续和系统的,必须贯穿于“一通三防”的整个过程。(二)大气监测。通防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不安全条件的存在,它直接引起通防事故。危险的大气状态是触发通防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必须强化对危险大气状态的监测。具体来说,要对瓦斯浓度变化、粉尘飞扬和堆积状态、烟雾蒸汽征兆、风流稳定情况等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重点是对测点的密度、监测的强度、各参数的危险值、测试人员的责任、处理及汇报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三)环境监测。硬环境是通风安全工作的特质手段和条件,从许多事故看,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硬环境的缺陷,因此必须加强对硬环境的监测,确保设备设施的灵敏可靠及工作场所的适宜。尽可能地减少能量和危险物质造成的危害;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构筑避灾硐室,使用不同种类灾害的避灾路线撤离等各种防范措施、装备和手段保护井下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救护措施等,这就要求软环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五、管理因素(一)管理方式。通风与安全管理是一种跨门类、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引发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通风安全管理就是要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可靠的通风安全系统。合理的安全目标是实现通风安全的潜在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包括安全指标、相关方面的具体工程,可承受的最大限度风险等。(二)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思想品德、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的配备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建立动态的考核和选拔机制,设立通风安全人才库,把最恰当的人用到最恰当的岗位。(三)资料分析。通风安全复杂多变,无规律可循,因而建立一整套资料分析制度对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危险信息、预测危险情况并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就显得极其重要。(四)责、权、利的划分。权大于责必然产生腐败和惰性,责大于权必然引起消极和对抗,都不利于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通防工作点多面广,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各部门和各工种人员的责、权、利,实行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起责权相称的制约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五)应急处理程序。在对实际工作进行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可靠的工作程序,对通风安全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业务保安制和工种岗位安全责任制。同时针对具体工作、具体环境的突发事件建立的针对性强的应急处理程序,对于保证消除隐患、防范事故、避免灾害扩大、防止处理和救护的盲乱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矿尘防治一、概述煤矿粉尘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一方面,粉尘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