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情绪与安全行车自汽车发明以来,全世界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已逾3千万人,比同期战争死亡人数还多。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非自然死亡的1/4左右,已成为世界最大公害,交通事故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危害是巨大和长远的。从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就处于逐渐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准线下,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占全球总数的1/4,车辆数却占全世界的2/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的拥有量也越来越多。截至20xx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59777589辆。其中,汽车56967765辆,摩托车87096613辆,挂车869124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员163887372人,其中汽车驾驶人员107087137人。20xx~20xx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92413起,造成155133人死亡、68536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2.1亿元。近两年,我国每0.56分钟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每6.7分钟有一人死于车祸;每46秒钟有一人在车祸中伤残。车祸已成为最大的社会公害,成为公路杀手。它每年使几十万人丧失了父母和孩子,给数百万个家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痛。这样的伤痛如果落在我们头上,相信也是难以承受的。为此,尽量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要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首先要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据分析,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数量、死亡人数、万车事故死亡率等都高居世界榜首,并仍以较高速率持续增长着;(2)机动车肇事即驾驶员肇事是主要因素,约占2/3;(3)最主要事故原因:超速(占17.48%);(4)洒后驾车比例虽较低(3.28%),但后果极其严重;(5)摩托车驾驶员占死亡人数14%(全国约拥有五千万辆摩托车);(6)行人是最大交通事故受害群体,占26.5%;(7)青年人肇事占死亡人数75.8%。自身死亡占52%,伤者占2/3强;(8)约2/3交通死亡事故发生在人车混行路段;(9)肇事危险度之比:非司机:非职业司机:职业司机=2.5:1.5:1;(10)驾龄越短,开车越危险;(11)驾车时打手机导致的事故比例逐年上升;为此,分析汽车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原因,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又成为抑制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在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诸多因素中,心理情绪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驾驶员的心理问题酿成的交通事故比率高达80%),它与安全行车关系极大。因为,驾驶员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情绪,就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反映和措施,避免许多事故的发生。既然驾驶员的心理情绪对安全行车这么重要,本文参考了有关书籍,结合自己多年的行车经验,谈几点看法。1心理情绪及其表现形式所谓驾驶员的心理情绪,就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对安全行车思想的认识和驾驶作风的表现,以及为此应有的心理素质。经验表明,一个心理素质好,情绪稳定的汽车驾驶员,社会责任感强,反映灵敏正确,动作干脆利落,在同等条件下事故率和损失的程度肯定比相反者低。所以,只有当绝大多数的驾驶员都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坚强,情绪稳定的人,才能将汽车事故率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下面,列举一些心理情绪与安全行车有冲突的现象,剖析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1.1麻痹大意麻痹大意是造成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驾驶员因思想麻痹,一时疏忽而遗恨终生。主要表现为:对必要的安全教育、行车规定、车辆检修等视为老生常谈,产生习以为常之感。将行车安全规则抛于脑后,他人的事故教训不能吸收,自以为技术高超,不会发生事故,导致麻痹心理产生,安全意识薄弱,行车警惕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遇事马虎了事,不遵章驾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麻痹思想一般在以下场合和时机中易产生:(1)道路宽阔,视线良好或夜间行车,车稀人少;(2)长途行车将近结束时;(3)由复杂道路进入平坦路面时;(4)车况良好,操作得心应手时。1.2骄傲自满骄傲自满是安全行车的大敌。驾驶员一旦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便会忘乎所以,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目无各种规章制度,做出一些越轨的驾驶动作和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驾驶员产生骄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