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篇一: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篇二: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适应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适应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访问,庆祝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浩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白天饮酒庆祝,进展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风光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小姐们跳起优美愉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罪恶、追求幸福兴盛的美妙愿望。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咨询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手舞足蹈,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如此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舞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构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漂亮奇妙,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陈旧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的藏历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交融,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要素,逐步构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造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泼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有非常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一样,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盛大.。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此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家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危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欣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浩大的节日,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成功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佳誉。高山族的节日非常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