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轨道交通)论述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特点及在未来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特点1.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1)运量大、速度快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的特点(2)灵活性、可达性差轨道交通线路站与站之间的距离相比公共汽车较长,车辆和线路条数也不及公交车多,可达性和灵活性都较差。据分析,公共汽车路线的最优平均站距约为680~797m[28],而轨道交通的平均站距约为800~3000m。因此,轨道交通需要和公共汽车连接贯通、分工协作,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公交为辅”的运输结构,才能使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挥最优功效,为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3)安全舒适轨道交通是封闭性的交通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相隔离,安全性较高,事故率极低。同时,轨道交通运营平稳,乘车环境舒适,车站配套设施齐全,是服务水平较高的公共交通方式。(4)节约土地相对于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用地少,尤其是地铁,线路只占用地下空间,只有车站会占据少量的地上空间。而对于轻轨等地上的轨道交通,由于是导向式的交通方式,有其特定的运行路线,不会占用轨道以外的土地。而普通交通由于没有特定的运输路线,为了保证运输的畅通和辐射面积,就需要保证其拥有很大的专用的运输面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5)能源消耗低轨道交通以电力牵引为主,与传统的交通方式相比,能够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完成更多的客运任务。轨道交通平均能耗约是公交车的1/3,是小汽车的1/12。第1页共5页(6)环保地铁和轻轨列车由于是电力牵引,不排放so2,no2等废气,其运行过程中仅会产生对空气无污染的co2,轨道交通的人均co2排放量约是小汽车的1/5,其噪声污染也较小。2.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特点(1)准公共产品特性与一般的投资项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轨道交通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旅客多层次、多方面的出行需求,为其提供高质低价的服务。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轨道交通项目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但相比直接经济效益,轨道交通项目更多追求的是宏观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一旦建成,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会扩散和转移到全社会,产生非常可观的正外部性。(2)投资大、周期长轨道交通项目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在许多城市,往往是一个城市投资额最大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综合造价一般都在6~7亿元每公里。而且目前轨道交通的设计功能要求、人工材料成本、征地拆迁费用都不断提升,其综合造价呈上升趋势。因此,若没有一定的财力和人力作为支持,很难实现,因此一般只有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城市才有条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项目。(3)规模经济特性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具有非常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对一个城市来说,轨道交通的覆盖面越大、网络化程度越高,其整体效率就越高。因此,轨道交通每增加一公里的里程,其所获得的边际利润会不断增长。而对具体的运营项目来说,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稳定,在这期间,运营人员的工资和水电等基本支出基本不变,因此增加一名旅客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1.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承载大容量客运的系统,其对城市交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因为其对大量客流的吸引作用,还因为其对于周边用地的可达性和经济活力。第2页共5页2.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两方面。其中,公共交通的运量又可根据服务范围的大小和运输能力的强弱分为大运量、中运量和低运量。大运量的公交系统服务范围广线路长,一般客流密度可以超过1万人/千米/日,较适合于中远距离的出行,一般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构成包括城市铁路、市郊铁路和磁悬浮。中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构成包括轻轨、单轨铁路和AGT系统。由此轨道交通系统变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构成大运量和中运量公共交通的主体。而以公共汽车、电车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和以自行车、小汽车为代表的私人交通方式构成了低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在中高运量与低运量结构互补的结构模式下,也意味着轨道交通系统与低运量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