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一:《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今天一时兴起,看自己大学时写的作业论文,《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看到《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觉得这就是自己应该要坚持的理想。故粘贴上来,与法律人共勉交流。国徽就是老冯的神——《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未加装饰的纪录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悬疑的拍摄技巧,主角们甚至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简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蓬及文书的老马,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冯对国徽的执着。如果说,有什么人对国徽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把国徽当作人生的最高信仰,那一定是法官!国徽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而法庭中悬挂的国徽更象征着国家庄严的法律。当老冯被摩梭族的阿妈热情的请进家时,他嘴里念着心里想的是国徽。当马被偷走,老冯第一个惦记着的还是国徽,大清早在鸡肠子寨里回荡的声音依然是:”谁偷了我们的马,马上有国徽,偷国徽是犯法”。当发现国徽躺在草海里,老冯竟不顾危险,硬要冲进沼泽地去把它取回来,这不就是一个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法官对事业、对法律的忠诚吗?当被问到国徽“是金的、银的还是铜的、铁的?”,老冯严肃地说:“它就和你们心中的佛一样重要”,有着朴素信仰的村民立即拆卸家家户户的门板,铺到草海中央,拿回国徽,欢呼着:“国徽请到了”并挂在火塘中央,彻夜打歌欢庆,每个摩梭人都走到国徽下敬拜。这就是主旋律,是聪明地弘扬法律信仰,不强制,不做作,不让人腻味。老冯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千万名在工作岗位上勤恳敬业的法官。于是我领悟到:国徽就是老冯的神,法律就是法官的最高信仰!“信仰”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的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摩梭族对神的信仰也许是虚渺的,但法官对法律的信仰却是实在具体的。有学者认为,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二是主体严格依照法律规则的支配而活动。在我看来,法律信仰是法官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以及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并在司法实践中坚持拥护宪法,永远忠于法律,恪尽职守,秉公办案,清正廉洁,公正司法,为维护社会正义、捍卫法律尊严而奋斗。广大群众内心期待的法官,是专司裁判是非曲直、维护社会公正的特殊群体。这对一个真正的法官而言,永远是一种动力和责任。正如老师在司法伦理课反复强调——法官应当是“人中完人”。因此,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对法官最起码的执业要求。“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依赖警察??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根植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伯尔曼一语地破地告诫法官,法律信仰是法官公正司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法官保持良好品行的思想基础,是法官遵循司法规律的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老冯式的人民法官。湖南桑植县的法官向恩林,10年来背着9.5公斤的国徽行走在乡间,和同事们走遍200多个村庄山寨,在桑植绵延不绝的群山中建立“流动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分享好文◆跋山涉水遭遇各种艰难困阻却毫不动摇,他对法律信仰的解读是:把“流动法庭”办好,真正为乡亲百姓服务。现任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独立办案15年来,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各类民商事案件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她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司法水平,受到同行和社会的广泛称赞。她对法律信仰的解读是:国徽在上,法袍在身,天平在心,辩法析理,胜败皆服。法律信仰是对法官的一种内心约束,促使法官把维护公平和正义作为一种信念,深深地植根于心灵,确立法官对法律的不可动摇的忠诚。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一个法官有了法律知识并不等于有了法律信仰,如果法官不信仰法律,且不说法官贪污受贿、枉法裁判,个别法官不注重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