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旅游管理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旅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及有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我院旅游学科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孕育期。改革开放后部分教师一直在全校开旅游学科的校选棵,极受欢迎,引导了相当部分的学员就业于旅游业,成为开设旅游学科专业教育的历史基础。1993年正式挂牌招收本科生。1995年起依托相邻学科,陆续招收旅游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前后3人。2000年我院被上级单位批准为湖南省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单位。我院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一是旅游企业管理(含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是旅游文化管理,四是旅游与社会发展。这四个方向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相比,具有以下特色:(一)部分基础研究领域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在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我们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中国旅游发展史》,重点揭示了旅游现象从起源到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总体上的演化规律,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了旅游现象和旅游科学的文化性。在旅游规划编制的操作水平方面,我们和国内先进水平是持平的,但基础理论研究有超前,我们出版了《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学界权威人士评论为“第一次对旅游规划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总结”而居领先地位。我院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旅游伦理”的研究框架,在全国旅游学术界引起反响。此外在区域旅游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非优区理论”、“旅游资源复式评价理论”、“市场导向性旅游规划”等,在全国有创新意义。(二)面向旅游经济的主战场,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率高本院的应用成果多是集中在与旅游地规划、酒店和旅行社设计等的应用性课题上,针对制约旅游企业发展的普遍和突出的现实问题,研究出旅游生产力转化成旅游产业效益的途径,在实证的研究和应用的研究素材上,注意理论的总结,特别是在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设计方面,在全国有一定建树。许多旅游规划和酒店策划成果已转化成现实的旅游生产力不少旅游区的规划实施后的年收益按百万元计。我们主持了全省的旅游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规划或课题研究,实际上已成为全省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中心。在旅游资源开发领域,我们最早发现并论证了张家界地貌是一种新的地貌类型,为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了依据,并主持完成了张家界旅游产业规划。对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模式设计,面向市场的产品设计模式,也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应用成果。在旅游美学的研究领域,创造了一套带有明显的应用色彩的旅游美学的理论体系。(三)学科方向齐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全国具有超前性我院旅游学科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三部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在全国明显超前,同类学科中,像我院这样既为教学实习服务,又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和科研实践,创办了旅行社、票务中心和旅游咨询公司的并一直正常运行的,较为罕见。这得益于我院学科方向齐全和师资专业的组合结构合理,我院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等建立教师互访互教的联系,聘请了企业界资深的旅游管理专家任教,加速了办学的国际接轨进程和形成研究型模式。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旅游企业管理:主要研究旅游企业的市场与竞争分析、边界问题、内部组织安排等问题,旨在为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和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指导。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基础理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应用、旅游景区(点)的开发与管理等。旅游文化管理:主要研究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旅游伦理等问题。旅游与社会发展:主要研究旅游的社会属性、旅游与社会的进步、旅游的社会条件、旅游的社会结构分析、旅游的社会功能、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旅游的社会规范体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