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读后感10篇《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是一本由[英]伊恩·罗伯森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读后感(一):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压力是如何让我们成长的先摘出来两句这本书里,我认为非常好(有道理)的两句话:第一句:“我们所需要处理的其实是我们对压力的态度以及超越自身客观条件限制的控制感”第二句:“只有当你清楚明白自身的新的局限性,了解自己当下能干些什么,那么你才能做出改变。这一过程必定是异常痛苦和艰难的。”按照这个书名,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部“心灵鸡汤”,最开始我也是惴惴不安的怕他写的就是一些励志类的故事,而且目录的章节小标题也看不出什么门道。不过读完这短短200页不到的书,心里是满心欢喜的。这本书整个都是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阐述挑战(压力)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怎样的变化,面临挑战,我们的大脑会产生那些化学反应,并由此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其实你完全不用害怕——怕这本书太科普了,怕它说的内容晦涩难懂。实际上,这本书讲的非常通俗了。作者跟我们分析了一些他在工作中遇见的案例,并且把自己几十年的在脑神经科学的工作中做的研究、发现串联起来——这正好是一个发现“挑战——压力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总是有一个疑问,就像阿德勒写的《超越自卑》,为什么面对相似的童年经历、困境等,有的人会把这些挑战处理的很好并从中获得成长,为什么另一些人就会因为这些挑战而活得自怨自艾呢?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比如研究人员对一组大学生进行了三次脑部扫描,考试前3个月,经过3个月学习之后,考试后的3个月,通过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我们看到,考试(挑战)让学生的大脑长大了。你看,我们的大脑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它会发展出更多的脑细胞来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但实际上,虽然生理上我们的大脑会活得成长,但实际上我们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压力事件的行为反应。这是一个压力和行为互动的过程。比如作者发现,一些人天生就单侧大脑的活跃度具有优势,偏偏优势大脑这一侧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这样人就不可避免的会焦虑、抑郁。相对的,因为我们发现了控制情绪的具体部位,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自主行为上的变化,来使我们产生积极大脑反应的脑区更加活跃,从而改啥我们的认知和情绪状态。书中有另一个案例,脑部受损伤的一名患者只能注意到自己视野右侧的事物和人,对左侧视野没有任何反应,比如他吃饭的时候餐盘里右侧的食物都吃干净了,左侧的一口没有动还声称已经吃光了。检查视力双眼没有任何疾病,为什么他注意不到左侧呢?作者发现只要让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患者就可以注意到少量的左侧视野内的事物。书内都是这种小案例以及一些有趣的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逐渐明白“挑战”在我们的脑内是如何的运作过程,我们又如何更好的利用“挑战”带给我们脑部的变化更好的生活。《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读后感(二):精神的铠甲和软肋—应对压力与专注的生理基础(本书解读)“凡不能杀死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很多人都很信奉这句话,但是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遭受生活打击后一蹶不振的情况,有的人遭受的甚至并非什么致命的问题,这种遭受冲击后人的为何至此的原因是作者最为关心的话题。本书作者最早是一名精神科护士,那时他秉持着人类的大脑成年后就固定的想法,认为大脑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精神状况,然而随着他知识的拓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他发现了思维和大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也解释了开篇提到的问题,有的人遭遇挫折后可以更加强大,而有的人却不能。当然本书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按照书中的内容来看其实作者也方案,能够重新自我评估,面对生活的现实,能让我们把自己拉回平衡的脑回路中来,有助于自己的认知平衡。以下是我的解读。一、本书的结构本书以作者的研究时间线为线索,渐渐落脚到压力、意识和大脑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核心概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