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个人传播的个性化及其社会影响DV是自由的化身,它以“边缘”、“民间”的身份获得了进入主流媒体的权利,并以反抗霸权的姿态来分享话语权利。为了在现有的影像传播体制内与主流意识形态更加的协调,DV传播者应该尝试行为类型模式的调整,从主要是个体主观要求指向型行为转向理想行为,即个体主观要求与社会规矩及共有意义认同指向型的行为。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保护DV影像的独立性,防止其沦为媒体影像的附庸。在20世纪80年代,DV传播实际上已经在中国出现,只不过那时科技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经济的发达程度也还不能使大众在解决温饱之后顾及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和精神享受,DV只是少数富人手中的玩物、专业人士的高档设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V迅速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出自[DV乌托邦”的幻灭”柏清罗锐]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2003年DV在我国的增长率是35%;2004年是50%;2005年是59%;2006年将达到65%以上。这就是今天的DV,这就是DV在中国传播的结果。DV传播的渠道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传播,另一部分在校园、酒吧、小区等一些公共场所传播。如果分界的话,2000年以前主要在酒吧、小区和专业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传播。近几年DV则大步走向媒体。影视媒介是目前DV传播中最有效也是最权威的渠道,它将DV传播从人际传播推向了大众传播。每年都有大量的DV作品在各种各样的作品展示中从地下浮到地上,大量的业余DV爱好者也从未名变成有名。像最早开办DV影像栏目《家庭录像》的北京电视台,曾经月收DV作品上百部。后来凤凰卫视的《DV新世代》,上海电视台的《DV365》,江西电视台的《多彩DV》等等都曾创造过“收视率的奇迹”。更使人们欣慰的是,全国使用DV影像开办栏目的电视台已经达到了一百多家。像浙江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都创造了“神化”般的收视率。今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也成了DV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2002年初,一个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讲述清华校园夜谈生活的DV短剧,《清华夜话》就是通过网络,成为各校园bbs上的热门话题,并在社会上迅速传播。由于网络具有开放的信息平台,对信息的海量要求使其包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个人的影像作品当然也是其的需要。甚至有一些民间影像发烧友在网络上自建站点,构筑个人的“影像家园”,这种被尼葛洛庞帝称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的个人影像发布开始显山露水。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带宽的进一步提高,可以想像,网络将是进行DV大范围传播的最佳媒介。现在,你在网上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看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创作的各类DV节目。笔者曾经好信地在网络上搜索了60分钟:从DV电影电视剧到纪录片;从“搞笑”节目到DV公益广告;从家庭录像到幼儿园的“宝宝大赛”,真是比比皆是。其中在《中国纪录片网》上,还能看到几十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纪录片,这些节目的点击率每天都在上千次以上。而且像《DV俱乐部》、《三杯水DV网站》、《DV同盟》和部分大学网站里,都能看到数量不等的DV节目。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旦这种“个性化”的影像工具被用来展示自己的时候,这些DV爱好者就会寻找展示的平台,当他跨不进或者预计电视台不会播出的时候,首选就是互联网。现在甚至有的DV爱好者,直接就是为网络拍片。出自[章曦元,《DV传播:开启个人影像时代的“金钥匙”》,《中国传媒报告》2002年第2期,页124-125]DV是一种新的传播自由的化身。它之所以会吸引我们,是因为DV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思想和创作的自由。DV具有配合先进的剪辑器材进行非线性剪辑的优点,并且采用了数码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其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质量,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省却了选购时的麻烦。制作一部DV作品,只需借助一台小小的数码影像机,轻巧的机身在拍摄时又不易觉...